今年6月8日是第十四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個“全國海洋宣傳日”,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海洋科技創新,提升全民海洋意識,服務海洋強國建設,我院師生積極投身科研工作和科普活動。
“嘉庚”啟航,遠赴大洋開啟追“碳”之旅
6月9日,“嘉庚”號科考船啟程前往西北太平洋,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過程與機理及其演變規律重大科學考察實驗研究”。臨行前,項目負責人、船管中心主任王海黎,首席科學家、海洋與地球學院院長史大林,副院長李驍麟等趕往碼頭送行。自6月9日起,科考隊員將開展為期45天的科學調查,在深海大洋探尋“碳”的蹤跡。本航次是“嘉庚”號科考船2022年首個西太科考航次,將在西太平洋的目標海域開展跨學科、多要素現場觀測、樣品采集、設備布放與回收等工作。除了完成既定的海上科考作業任務外,科考隊員們還將在遠洋科考的現場結合海洋科考、海洋碳、氮、鐵循環等科學問題開展科普云課堂。

東山衛士,攜手公眾守護蔚藍海底
東山,是我國造礁石珊瑚天然分布的最北緣,而隨著海島的發展,這里的海底世界發生了許多變化。近日,廈門大學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聯合“東海衛士”公眾號,開展了珊瑚礁保護宣傳工作,通過制作珊瑚保護主題海報,利用潛水調查視頻制作VR水下漫游視頻,打造“3D海底世界”互動體驗等形式向公眾宣傳海洋環境保護常識,幫助東山當地居民樹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助力保護東山珊瑚資源,共筑東山珊瑚自然保護區美麗家園。此外,通過介紹東山站的基本信息和運行情況,也能讓公眾走近科研工作站,拉近公眾和海洋科學研究之間的距離。

科普教育,引航“蔚來”點亮藍色夢想
為了提升公眾的海洋意識,讓更多人關心、認識和熱愛海洋,6月8日,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攜手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借助公益平臺在線直播,帶領公眾探訪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絲遙感中心地面接收站等科研平臺,讓公眾沉浸式體驗海洋科學的趣味,收獲傳統課堂以外的豐富海洋知識。
此外,由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70.8海洋媒體實驗室攜手廈門市海洋國際合作中心共同發起的“海洋講師團”在“6·8全國海洋宣傳日”廈門主題廣場活動首次亮相。講師團將走進中小學開展海洋意識科普教育,為中小學生提供接受海洋教育的學習機會,提升青少年海洋科學素養和海洋保護意識。

使命在肩,奮斗追夢盡展海洋風采
“教育者,非為以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為吸引優秀學子加入到海洋大家庭,培養創新性復合型海洋高精尖人才,為海洋科學研究隊伍注入生機活力,海洋與地球學院積極響應學校號召,6月8日下午,院長史大林、副院長徐鵬現身直播間,參與“優研優博聚南強”研究生招生直播,帶領廣大學子走進海洋學科,暢談海洋夢想。

對于海洋學子來說,6月8日是平凡的一天,也是特別的一天。他們在平凡中發光發熱,迎接“世界海洋日”的到來。“嘉庚”號備航、東山站科考、廈門灣采樣、漳江口調查、實驗室實驗,處處可見同學們忙碌的身影,每一位同學都在自己的崗位上堅守努力、奮發向上、勤懇追夢,為保護海洋生態、守護蔚藍家園、建設海洋強國貢獻青春力量。

文:姜晨銳、詹肖茜、楊平
圖:海洋與地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