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太平洋重大科考共享航次全體隊員合影
6月9日清晨,伴隨著一聲汽笛長鳴,“嘉庚”號科考船緩緩地駛離廈門高崎碼頭,前往西北太平洋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過程與機理及其演變規律重大科學考察實驗研究(航次編號:NORC2022-306)”。自6月9日起,科考隊員將開展為期45天的科學調查,在深海大洋探尋“碳”的蹤跡。臨行前,項目負責人、廈門大學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首席科學家、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與地球學院院長史大林教授,海洋與地球學院副院長李驍麟教授等趕往碼頭送行。

項目成員與送行教師合影
海洋作為一個巨大的碳儲庫,是地表系統中最重要的主動吸收大氣CO2的匯區,碳儲量是大氣的50倍。海洋中的碳循環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控制環節。而生物泵固碳是海洋碳循環的核心內容,也是探討海洋增匯的科學基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21年度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的過程與機理及其演變規律重大科學考察實驗研究,以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體海域為調查對象,采用物理、生物地球化學及地質等綜合觀測調查手段,橫向追蹤黑潮延伸體驅動的物質輸運,縱向對比其南北寡營養和富營養海域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解析西北太平洋生物泵固碳、固氮和鐵限制以及三者間的耦合與分異,以及評估西北太平洋增匯潛力提供關鍵的觀測和實驗依據。同時,本航次數據結果將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計劃、“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機理及增匯潛力”重大項目等的研究成果充分融合,以深入認知西北太平洋生物泵過程、結構、效率及其動態演變規律,從而構建跨圈層、多尺度海洋生物泵固碳新理論框架,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物理-生物地球化學耦合模式,評估全球變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碳循環的演化歷史和發展趨勢。

啟航的“嘉庚”號
本航次是“嘉庚”號科考船2022年首個西太科考航次,我實驗室曹知勉教授為航次首席帶隊,蔡毅華教授以及南京大學陳天宇教授為共同首席,將在西太平洋的目標海域開展跨學科、多要素現場觀測、樣品采集、設備布放與回收等工作。




在航次中,科考隊員們除了進行常規CTD采水、ADCP、大體積泵、湍流儀、多聯網等作業外,還要依托“嘉庚”號上搭載的我國首套、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符合國際GEOTRACES標準的超潔凈痕量元素專用采水系統“泰斯”(Trace Element and Isotopes Sampling System,TEISS)進行潔凈采水作業。值得一提的是,經過項目組成員前期的縝密部署和妥善規劃,“嘉庚”號也將首次挑戰在同一個航次中既進行潔凈采水作業,又進行海底沉積物箱式和重力柱采樣。
除了完成既定的海上科考作業任務外,科考隊員們還將在遠洋科考的現場對海洋科考、海洋碳、氮、鐵循環等科學問題進行科學普及。屆時,海洋科普相關的云課堂及航次趣聞將在“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海洋媒體實驗室”和“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媒體平臺上進行報道。
精彩呈現,敬請期待!
供稿:黃家駿、林文芳
編輯:劉琰冉
審核:曹知勉、史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