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8月15日,2019年廈門大學“海絲學堂”圓滿完成了三亞-馬來西亞航段的實習任務,并于17、18日在馬來西亞巴生港成功舉辦了“嘉庚”號開放日活動。海洋與地球學院程鵬教授擔任本航段首席科學家,海洋與地球學院李超副教授、環境與生態學院譚巧國副教授、海洋與地球學院楊位迪工程師、曹秀嶺博士、林忠亮博士等5名老師全程參與指導,來自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的28?名學生參加了實習實踐。
學科交叉融合,師生協作共同探索海洋
因受臺風和南海北部大浪影響,本航段啟航時間比原計劃推遲了幾天。全程共設5個站位,全體同學分為四組分工作業,作業項目包括CTD采水、浮游/底棲生物拖網、水聲通信、地質柱樣等。各組不同專業的同學們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分工協作,配合默契。無論是底棲拖網作業中共同沖洗、揀篩樣品,還是單層浮游拖網作業中協作檢查、釋放拖網,亦或是徹夜不眠在主實驗室連續工作,都體現出同學們負責、細致的科研精神。做站時間雖短,過程卻非常充實,團隊作業完美詮釋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在度過南海北部3米浪區后,在首席科學家的提議下,各組積極開展了本航段實習成果匯報。海洋生物方向的同學們對葉綠素分布、浮游和底棲生物初步鑒種結果進行了整理匯報;海洋化學的同學們對pH、鹽度、溶解氧、營養鹽單因子分析以及DO與葉綠素的相關性分析;海洋物理的同學們對聲速分析、水聲通信、船載聲學設備三部分內容進行了分析匯報;物理海洋的同學們圍繞CTD、走航、ADCP進行了探討;海洋地質的同學們圍繞粒度和硅藻展開了研究。幾位指導教師細致耐心地進行了點評,同學們的努力和取得的初步成果獲得了贊許。
黨建思政領航,青年明確自身使命與擔當
8月2日上午,因臺風滯留三亞的同學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開展了首次黨團課。通過觀看黃奕普教授、李少菁教授、丘書院教授的訪談視頻,了解了三位老海洋人在各自專業領域的突出貢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海洋前輩的激勵下,同學們表示應更加珍惜目前的科研環境和學習機會,積極開拓視野,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將老一輩海洋人的科研精神傳承下來,真正做到實踐出真知,勇闖深海大洋。
8月12日,第二次海絲黨團課探討了在建設“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如何推進“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預備黨員岑鄭楠首先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談海洋強國與一帶一路”、“廈大海洋人的責任與擔當”、“青年一代的夢想與責任”幾個主題主持了此次黨團活動,勉勵同學們把握海洋科研機會,傳承廈大海洋的精神風骨,身攜青年使命,積極參與海洋強國建設,并表示了對即將奔赴馬來西亞參加“嘉庚”號開放日活動、傳播中國文化的期待。
“嘉庚”號首靠外港,
漂洋過海講好中國故事
“嘉庚”號抵達馬來西亞后,于17、18日在Boustead郵輪中心進行了為期兩天的開放日活動。來自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沙巴大學、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美國特拉華大學的學生志愿者承擔了本次開放日活動的引導與講解工作,活動吸引了馬來西亞大中學校師生、華人代表、當地民眾共近千名參訪者。“海絲學堂”的同學們主要負責引導、駐點介紹及流動志愿服務,他們帶領馬來西亞公眾近距離接觸“嘉庚”號,領略這艘綜合科考船的規范管理與先進設施,同時,通過對各實驗室的功能介紹以及對儀器設備的講解,讓參觀者進一步了解海洋科學。這是第二航段的同學們首次踏出國門,作為志愿者在外港參與海洋開放日活動。大家紛紛表示,能將廈大精神和中國文化帶向世界,感到非常自豪。
廈門大學2019“海絲學堂”第二航段已經圓滿完成,第三航段的海上實習仍將繼續。希望后續航行和實習一切順利,多國師生進行友好交流和協作,將廈大精神、嘉庚精神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揚傳播,讓中國文化踏上絲路,讓中國精神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