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23年9月14日(星期四) 12:00-13:00
主 講:李楠楠(MEL杰出博士后)
地 點:周隆泉樓A3-206
摘要:河流入海沉積物的來源及通量是海洋地質與海洋沉積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學界通常使用地球化學方法示蹤陸源物質來源及其通量的變化。但因一部分地球化學指標存在多解性、不確定性等問題,陸源輸入研究的指標體系仍有待擴充。植硅體是形成于植物細胞內或細胞間的非晶質二氧化硅礦物,海洋沉積物中的植硅體由于來源清楚,輸送介質及沉積動力過程簡單,具有指示河流入海物質來源及通量變化的巨大潛力。然而受學科專業及取樣條件限制,全球植硅體學界對海洋沉積物中植硅體的來源、搬運過程及其環境意義并不清楚,全球范圍內也缺少系統性研究成果,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植硅體分析在海岸環境演變、海洋沉積及源-匯過程對第四紀氣候變化響應研究領域的應用。本次報告以植硅體在海洋地質研究中的應用為主題,從現代過程與地質記錄兩個方面,初步論證了植硅體分析在海洋地質與海洋沉積學研究中示蹤陸源物質的可行性與適用性,并分析了現階段該研究尚存在的問題及挑戰。最后,報告人將全面回顧自上一個考核期來的業務情況。
個人簡介:李楠楠,本碩博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主要從事于第四紀古氣候與古生態研究,擅長微體古生物分析及其單體氧同位素測定。2020年9月起任廈門大學海洋科學流動站博士后(同為MEL博士后),合作導師為胡建宇教授和余鳳玲副教授。2023年3-7月,曾作為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訪問學者(INQUA Fellow)赴瑞士開展合作研究。此前也曾先后前往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瑞士聯邦水科技研究所(Eawag)以及歐洲環境地球科學教學及研究中心(CEREGE)開展合作研究。截至目前,以第一及通訊作者身份在國際刊物上發表SCI檢索論文11篇(TOP刊物5篇),合作作者論文30余篇。主持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及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訪問基金(INQUA Fellowship)等項目共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