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柯才煥教授課題組聯合國內外團隊在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上組織的專輯“Biological Rhythms of Aquatic Organisms in a Changing Climate” 正式開通投稿通道。該專輯的共同客座編輯包括廈門大學柯才煥教授課題組高霄龍博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劉鷹、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法國海洋開發研究所Audrey Mat博士以及中國海洋大學李賢教授。

生物節律是生命對地球光照與溫度等環境因子周期性變化長期適應和演化的內在自主計時機制。地球自轉引起光照等環境因子以大約24h為周期循環變化,這導致了生命過程以大約24h為周期的近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現象。生物節律是基本生命特征之一,其中晝夜節律最為普遍,廣泛存在于分子、生化、細胞、器官、生理和行為等各個水平的生命過程中。
維持穩定的生物節律對于個體存活與生長至關重要,生物節律的紊亂往往與機體代謝、生殖和免疫系統功能的紊亂等密切相關。目前,學者們在以小鼠、斑馬魚和黑腹果蠅等為代表的模式生物上開展了相對深入的生物節律研究,提出了“以生物鐘基因轉錄/翻譯為基礎的負反饋環路”模型,但針對水產動物的生物節律研究工作則相對滯后。事實上,由于生存環境與生態習性的多樣性,種間生物節律現象乃至生物鐘基因的表達模式和作用機制,都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圍繞水產動物的生物節律調控機制研究亟待深入開展。同時,無論是在自然海區還是在陸基工廠化養殖條件下,水產生物行為與代謝規律的研究都將有利于制定更為合理的養殖技術規范,以提升水產養殖的效率。
該專輯聚焦環境因子(尤其是光照和溫度)變化對水產動物行為和生理節律的影響,接收與水產動物生物節律相關的綜述和研究類稿件,研究主題包括但不限于:
- 光照(光強、光周期、光譜組成)對水產動物節律行為(運動、攝食、求偶、打斗行為等)的影響;
- 氣候變化(熱浪、酸化、低氧)背景下水產動物行為節律的可塑性;
- 腸道菌群結構、豐度的周期性變化與水產動物攝食節律之間的關聯;
- 生物節律的形成(起始時間)以及光照變化對生物節律穩定運行的影響;
- 夜行性海洋生物對光照變化的響應與適應機制。
該專輯現已正式開通投稿通道,誠邀國內外專家學者惠賜稿件。投稿鏈接如下:
https://www.frontiersin.org/research-topics/42265/biological-rhythms-of-aquatic-organisms-in-a-changing-climate
供稿:高霄龍
編輯:蘇穎
審核:劉志宇
審核發布:唐騰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