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7月22日“無冬之島”實踐隊正式開始進行實地調研以來,“無冬之島”于7月23日和25日分別成功登上廈門地區火燒嶼與鱷魚嶼進行相關實踐。
火燒嶼是一個面積居于首位以生態旅游開發為主題的開發程度相對完善的無人島,而鱷魚嶼則因有私人承包,開發程度不高但生態保護較好。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廈門水域無人島開發情況,以火燒嶼鱷魚嶼為樣本,“無冬之島”開始無人島的調研實踐活動。
探秘火燒嶼
火燒嶼調研分為兩個階段,首先全員分為兩組分別進行水樣和底棲生物的樣本采集,然后再環島一周,為藍地圖的制作奠基。
由于漲潮過快,潮間帶調查小組必須爭分奪秒地采集底棲生物樣本。在詳細了解了調研采集的各項工作細則后,大家各就各位,明確分工。男生踏著淤泥采水進行樣方內樣本的淘洗工作,女生則頂著烈日進行底棲生物的篩選與記錄工作。盡管勞累,但大家臉上卻洋溢著笑容。潮間帶調研工作告一段落后,“無冬之島”又分為兩組分別環島對島上進行一一探秘。然后,令“無冬之島”感到驚訝的是,盡管島上植被豐富,頗有叢林原始之美,卻是滿目的廢棄建筑、路標,無人問津。在經各方查詢資料,并通過采訪當地船家陳爺爺——一名從事漁業40余年,對廈門了解至深的本地人,“無冬之島”了解到火燒嶼生態樂園曾經開展地不錯,但廈門本島到火燒嶼交通過于不方便是導致了火燒嶼生態樂園的虧本最終導致了如今的蕭瑟的主要原因之一。
鱷魚嶼之旅
由于鱷魚嶼潮間帶淤泥更多,在進行樣本采集時,各個成員身上無不沾上淤泥海水。而另一小組在與此同時則由鱷魚島承包者林北水先生開船帶領環島進行水樣采集。采集過程中,因為風浪較大,船身搖擺劇烈,組員在俯身采水時,一邊克服著搖晃,一邊將海水樣本裝入采集瓶并加入化學試劑進行樣本固定。
在進行藍地圖制作過程中,我們從鱷魚島“島主”林先生的兒子,接棒對鱷魚島進行生態經營開發的林大聲那里了解到,鱷魚嶼附近漁民圈地養殖嚴重,對生態破壞較大;盡管想要對鱷魚嶼進行生態開發,但資金不足。因此,他希望社會各界特別是關心環保人士能夠真心為無人島保護做出貢獻,加強宣傳力度,渴望能夠與第三方來共同保護鱷魚嶼。
登島活動暫時結束,“無冬之島”也對以兩島為代表的廈門周邊無人島現狀有了全面感性的認識,而其中的采集樣本亦立即送入本部海洋樓實驗室進行分析,相關調研結果以及島嶼之行詳細報道將隨后跟進。
另,“無冬之島”社會實踐隊于26日在曾成奎樓205會議室進行了簡短而隆重的開營儀式。實踐隊隊長王海強、營員代表鮑迪分別從組織者和參與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全體隊員隨后面對隊旗鄭重宣誓。最后,學院鄭愛榕教授也蒞臨現場鼓勵隊員,表示將大力支持“無冬之島”實踐隊水樣分析的實驗室工作,希望隊員們能再接再厲,認真完成既定的社會實踐活動任務,取得好成果。
“無冬之島”廈門大學暑期社會實踐隊 唐未 攝影 曾常林 朱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