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1日上午,廈門大學第五屆“走進海洋”實驗技能大賽復賽在翔安校區希平樓舉行。來自廈門大學思明、翔安兩校區總計15個學院的22支代表隊(其中10支專業組,12支非專業組)通過緊張的實驗操作的比拼,爭奪6個決賽名額。
比賽開始前,海洋與地球學院劉麗華老師為選手們講解了比賽的流程與規則。上午9點,隨著實驗內容的公布,限時3個小時的實驗比賽開始了。
非專業組:寓學于樂,重在參與
非專業組共有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水文四項實驗,分別是解剖羅非魚并繪制其消化系統、折射法測量海水鹽度、礦石鑒定,以及風速、風向的測定。實驗前,各個項目的指導老師為參賽選手介紹了實驗方法及其相關知識。“這是孔雀石,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銅銹。”在C1-104的地質實驗室,李超老師拿起一塊礦石,為選手們介紹它的外觀特點。與此同時,在C1-102生物化學實驗室內,選手們已經拿起解剖刀,開始解剖羅非魚。“這是我第一次做生物實驗,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做,”望著正在解剖盤里亂跳著的羅非魚,一名來自人文學院的大二同學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不過通過指導老師的耐心講解,這位選手最終畫出了魚的消化道示意圖。“高中學的都是應試教育,對實驗的重視程度很低”,實驗結束后她告訴記者。對于非專業組的同學而言,在復賽的實驗中雖然有些手忙腳亂,但學到了很多知識,收獲頗豐。
由能源學院、經濟學院和材料學院的三名新生組成的“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隊是所有非專業組中最先完成所有實驗的小隊。其中的一名隊員,來自經濟學院的曹銳同學告訴記者,他們三個是高中同學,在學長的鼓勵下報名參賽,他表示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要盡可能地去參加。
專業組:緊張激烈,硝煙彌漫
與非專業組的輕松愉快相比,來自海洋、環生、生科三院的專業組之間比賽則顯得更加緊張激烈。專業組共有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學兩項實驗,分別是東風螺的齒舌標本的制備及鑒定和磷酸鹽含量的測定。在C1-204生物實驗室內,選手們正在小心翼翼地剪開螺的口,取出它的齒舌,然后將齒舌制成裝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最后寫出齒式(齒舌的類型)。而在C1-402進行的化學實驗中,選手們需要配制不同濃度的磷酸鹽溶液,之后滴入顯色試劑進行顯色,觀察藍色的深淺,然后將溶液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溶液的分光度,最后在電腦上繪制出分光度與濃度的關系。海洋與地球學院的龔子維同學說:“化學實驗的想法很簡單,但是實驗操作挺難的,盡管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個挑戰,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
上午11點,三小時的比賽順利結束,“走進海洋”實驗技能大賽的復賽就此落下帷幕。這場比賽考查的實驗范圍較廣,涵蓋了生物、化學、地質、水文等多個方面。同時,復賽形式也十分有趣,既增加了非海洋專業的同學對海洋學科的認識,也加強了海洋學子對本專業的熱愛,提高了大家的學習積極性。
文:陳浩然
圖:吳藝茹、鐘詩懿、于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