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公示》,我院的兩門課程入選該名單。其中,我院陳敏教授牽頭的課程《化學海洋學基礎》入選國家級線下一流課程,蔡毅華教授牽頭的課程《大洋水中痕量金屬潔凈分析虛擬仿真實驗》入選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化學海洋學基礎》課程建立了海洋化學完整的知識鏈,內容既涵蓋系統的海洋化學基礎知識,又包括海洋科學前沿發展動態;既有基本概念的闡釋,又有海洋現象的講解,讓理論與應用相結合。此外,該課程還精心準備了豐富的課內外資源,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傳統的課堂教學得到進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和成長。教師視不同的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分析、影片討論、科學辯論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鍛煉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課程融入思政元素,培養邏輯思維,取得良好教學效果。項目組成員編著出版的《化學海洋學》教材是教研長期積累的碩果,從知識集成交叉、案例式前沿介紹、知識鏈接拓展、知識思政內涵、行文準確精美等多方面打磨,成為知識性、前沿性、思想性、易讀性俱佳的海洋科學精品教科書,被眾多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采用,產生了廣泛影響。該課程在學生中有著良好口碑,得到了國內海洋科學教育界的廣泛好評,為傳播海洋化學知識作出了積極貢獻。
《大洋水中痕量金屬潔凈分析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由海洋科學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與蔡毅華教授課題組合作建設,將大洋水體中痕量金屬分析研究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以“嘉庚”號科考船、船載千級潔凈分析柜、大型多通道潔凈采水器及岸基千級潔凈室為模板進行3D建模,將大洋水痕量金屬的潔凈采樣、樣品分析及數據處理納入主要實驗內容,還原海上采樣及樣品分析操作現場,融合了采樣站位、采樣深度、金屬類別等多要素交互過程。學生可自行選擇測定不同垂直分布類型的痕量金屬,通過數值模擬輸出技術獲得個性化的測定結果。課程的高還原度和交互性可滿足學生的差異化、個性化學習需求,在實驗中強化自主思考與探索,激發創新潛能。該課程自2021年在“實驗空間-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共享服務平臺”開放共享以來,已有18所涉海高校的師生使用,課程訪問量達9884人次,完成實驗人數達5998人,實驗綜合評分5.0分,充分發揮了示范輻射作用。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一流本科課程造就一流人才。接下來,學院將進一步落實教育部和學校有關文件精神,圍繞一流學科建設需求,按照一流目標、一流理念、一流標準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以一流課程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建設,打造海洋金課,培育時代新人。
海洋與地球學院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