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1. <tbody id="bmdbm"></tbody>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2. <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3. <tbody id="bmdbm"></tbody>
    1.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1. <bdo id="bmdbm"><strong id="bmdbm"></strong></bdo>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廈大海洋重器丨探索“海洋荒漠”能否“植樹造林”

            時間:2021/07/14

            來源:

            瀏覽: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113E7

            端午期間剛剛回家的嘉庚號科考船

            時隔7日,今日再次起航

            這一次,她承載著36名海洋人

            踏進海洋的荒漠之區

             

            今日嘉庚

             

             

            全球表層海洋面積

            30%為低生物量的寡營養海域,

            通常稱為海洋荒漠

             

            圖片來源:https://eoimages.gsfc.nasa.gov

             

            盡管單位面積的生產力很低,然而海洋荒漠面積巨大,故而對全球海洋碳匯具有潛在的重要貢獻,可能具有增匯潛力,顯然是全球海洋碳循環的重要環節,但卻是研究最為匱乏的海域之一,也缺乏理論框架。


            MEL院士科研團隊主持首個國家基金重大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EL戴民漢教授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機理及增匯潛力Carbon Fixation and Export in the oligotrophic oceanCarbon-FE)聚焦海洋荒漠區之一,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


            1507BC

            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圖示

            NPSG西接黑潮、東鄰加利福尼亞洋流,南北界分別為北赤道流和北太平洋洋流;顏色表示1997-2010年平均的表層葉綠素濃度(NASA/GSFC OBPG);ALOHA代表夏威夷時間序列站。

             

            項目擬運用多學科、多平臺、多儀器的觀測和采樣技術,系統探究真光層的生物泵結構、過程和機理,評估其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的發展趨勢,進而構架寡營養系統生物泵新理論框架,探討海洋荒漠增匯潛力。

             

             

             

            Set Sail

            起航

             

             

            13E6D

            今日“嘉庚”號

             

            Carbon-FE夏季(KK2003)航次搭載我校嘉庚號科考船,于202073日上午赴西北太平洋執行為期50天的科學考察。航次由廈門大學柳欣副教授、陳蔚芳博士及黃勇明博士組成首席聯合工作組,來自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的36名科考隊員參加。

             

             

            ED27

            GEOTRACES-CHINA科考航次全體隊員合影

             

            本航次在20194-6成功實施的GEOTRACES-CHINA航次暨Carbon-FE預演航次的基礎上,經過多輪多學科數據分析及研討,最終確定航次實施方案。此次科學調查因其學科交叉性強,瞄準國際前沿研究,不僅在國內備受矚目,國際上亦頗受關注。

             

             

             

            Battle

            與疫情和驕陽的較量

             

             

            ED10

            吊運物資

             

            這一航次的主要作業內容包括常規CTD采水、痕量元素潔凈CTD采水、大體積海水過濾系統采樣、大體積現場生物培養、浮游生物多聯網、氣溶膠和大氣采樣、湍流觀測、走航多參數觀測和Bio-Argo等。相應地,工作任務也相當繁重,對科考隊員的體力、精力都將是一次挑戰與考驗。

             

            93DB9

            防疫與安裝

             

            這種考驗在備航時,已有所顯現。當前正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且航程較長,為了保障航次安全萬無一失,所有出海隊員、協助裝船人員均接受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

            同時,為了盡量減少出海隊員與其他人員接觸,物資搬運也不再找搬運工人到船上幫忙,完全靠老師和學生自己,冒著三十六七度的酷暑,一次次地將物資抬起、放下,然后一一安置、固定。特別是探測部的隊員,一直在烈日下站在折臂吊上工作,將出海物資穩穩地從碼頭轉移到甲板上,大大降低了搬運難度,節省了搬運時間。


             

             

            Best Regards

            祝福聲聲回響

             

             

            F982

            戴民漢教授現場囑托

             

            "各位老師同學,KK2003航次經過兩年的策劃、過去一年的密集準備終于克服各種困難在這非常時期隆重起航!這是MEL主持的首個基金委重大項目、國際計劃認證的航次,到地球上最大的連續生態系統、海洋荒漠尋找海洋增匯途徑和潛力,具有歷史意義。除了老生常談的出海規則,即同舟共濟保障人身、裝備、樣品數據安全,此次航次航程較長,又需面對痕量采樣與分析的挑戰與困難,因此特別需要各位的融通、協同與配合。預祝航次順暢,也請各位品味嘉庚文化。"

            ——戴民漢致敬、致禮并致謝

             

            22019

            起航前的大合影

             

            項目主持人廈門大學戴民漢、項目骨干廈門大學蔡毅華、曹知勉、郭香會、周寬波,中國海洋大學劉茜、上海交通大學張瑞峰,以及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書記陳東軍、嘉庚號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王海黎主任等趕來送行,為參與航次的科考隊員們加油。

             

             




            上一篇: 廈大海洋重器丨清蒸大黃魚、煎花蟹、油爆蝦、鮑魚刺身……揭秘福建省海洋經濟生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下一篇: 廈大海洋重器丨福建近海有害赤潮大會戰圓滿收官!

            相關文章

            花蝴蝶看片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