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1. <tbody id="bmdbm"></tbody>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2. <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3. <tbody id="bmdbm"></tbody>
    1.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1. <bdo id="bmdbm"><strong id="bmdbm"></strong></bdo>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海洋奇妙物語丨你可聽說過“‘魔鬼魚’龍卷風”?

            時間:2022/03/15

            來源:

            瀏覽: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undefined

             

             

            圖片

            70.8 海洋奇妙物語


            海洋代言人帶你

            探索占地球表面70.8%的海洋


            本期作者

            圖片

            楊曄

            門大學2019級本科生,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專業

             

             


             

            圖片

            圖源:紀錄片《荒野間諜Ⅱ》


            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魚群小聚會,看似密密麻麻的“小方塊”實則都有著3米以上寬的龐大身軀。這是一場海洋盛況——由成百上千只蝠鲼組成的“蝠鲼龍卷風”呼嘯而來,將在海中攪起“腥風血雨”。



            #01

            “魔鬼魚”:我真的不是魔鬼!

            圖片

            蝠鲼(圖源:百度百科)


            圖片

            蝠鲼飛躍出海面(圖源:紀錄片《藍色星球Ⅱ》)


            蝠鲼(fúfèn)是脊索動物門(Chordata)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蝠鲼科(Mobulidae)蝠鲼屬(Mabula)和前口蝠鲼屬(Manta)12種生物的統稱,分布于全球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沿海水域。它們體型龐大,前口蝠鲼成體的胸鰭展開寬度可達8~9米,在海中游曳時像一張緩緩飛行的菱形巨毯。因為擁有凌空飛起的能力,騰空一躍時像極了夜空中飛翔的蝙蝠,故得名“蝠鲼”。

            不過,它們還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魔鬼魚”。但事實上,蝠鲼性情溫和,多數表現出愿意讓潛水員靠近的行為,甚至會主動靠近人類,一起共舞。但它們的“雙翼”力量巨大,若不注意保持距離,可能會被拍飛。


            undefined

            頭鰭和口中的鰓耙(圖源:百度百科)

            undefined

            密布于海水中的浮游甲殼動物

            (圖源:紀錄片《追蹤深海巨獸》)


            蝠鲼總是張著大嘴游動,其實它們是在邊走邊吃。

            蝠鲼是濾食性動物,以個體微小的浮游甲殼動物為食。它們利用鰓耙將食物從海水中過濾出來,再將食物吞進肚子里。它們的頭部長有兩根突出的頭鰭,可以自由搖動,也可以伸展或卷曲起來,波動水流輔助進食。



            #02

            “蝠鲼龍卷風”:

            獨特的美食盛宴


            當漲潮時或風暴過后,海底的營養物質會隨著水流運輸至海洋上層,使得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密布于海水中。

            對于蝠鲼來說,這可是一場盛宴的邀請函。

            它們接踵而至,默契地圍成圈,當數十只甚至數百只蝠鲼環繞著同一個中心盤旋,便形成了“蝠鲼龍卷風”。


            圖片

            “蝠鲼龍卷風”(圖源:紀錄片《追蹤深海巨獸》)


            這是一場集體狩獵

            當蝠鲼環繞成一個旋風擾動水體時,形成的漩渦能將周圍的浮游動物都吸引過來,它們只需張張嘴便能輕松地享用大餐。有人嘗試過潛入“蝠鲼龍卷風”的中心,去尋找這場集體狩獵的“始作俑者”。

            他們發現,第一只蝠鲼游過食物最密集的地方,會盡可能多地進食,當它在水中快速游動時,由于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周圍的浮游生物會被聚集到它的身體周圍,于是第二只蝠鲼便跟在它的身后,以便更輕松地吃到更多的食物,同時后者也能利用前者造成的水流更輕松地游動。蝠鲼們輪流排在最前面,類似于雁群排成“人”字形遷徙,它們都利用了尾流效應盡量減少自身的能量消耗


            undefined

            蝠鲼小群體的“花樣游泳”(圖源:國家地理)


            蝠鲼具有一定的社交性,常常形成關系松散的小群體,結伴遨游于海洋。“蝠鲼龍卷風”是在天時地利“魚”和之下才能見到的自然奇觀。更常見的情景,是三五成群的蝠鲼圍成小圈,與浮游動物表演一場生死交加的“花樣游泳”。不僅如此,蝠鲼也擅長形成自己的“小旋風”——它們向前翻滾著身體卷起周圍的浮游動物,使更多的食物進入嘴中,這被稱作“氣旋進食”,可謂是將吃貨技巧拿捏得死死的了。


            undefined

            氣旋進食(圖源:紀錄片《蝠鲼女王》)

            干飯魚,干飯魂,干飯魚是魚上魚!

            來最多的魚,吃最省力的飯!


            圖片



            #03

            熱愛“全身美容”的精致魚生


            undefined

            蝠鲼清潔站(圖源:Nature)


            科學家發現,雄性蝠鲼傾向于在覓食區花費更多時間,雌性蝠鲼則更喜歡在“蝠鲼清潔站”享受全身“美容”。清潔站坐落于珊瑚礁,六間雀鯛魚、瀨魚、蝴蝶魚等都是蝠鲼的“清潔師”,它們會吃掉蝠鲼身上的寄生蟲和死皮,并咬掉傷口上壞死的組織,促進傷口愈合。作為具有一定社交性的軟骨魚類,蝠鲼也會在公共浴室打打鬧鬧,它們“咻”的一下沖過去嚇唬對方,然后互相追逐著離開清潔站。



            #04

            浪漫的“求偶列車”


            undefined

            “求偶列車”(圖源:紀錄片《蝠鲼女王》)


            每到繁殖季節,蝠鲼便聚集到較為溫暖的淺海區。雌性蝠鲼作為引導者,在隊伍的最前方引領著追求者們,雄性就像它的影子一樣,追隨著雌性蝠鲼的腳步,甚至模仿著它的每一個動作。追隨者數量可從2只到20只,形成一列“求偶列車”。最終,雌性蝠鲼會選中一到兩位伴侶,與其腹部相貼,為這場浪漫的求愛畫上句號。作為卵胎生動物雌性蝠鲼將在懷孕10~14個月后產下幼魚。



            #05

            “飛毯精靈”的未來去向何方?


            你是否聽說過膨魚鰓

            在中國,膨魚鰓就是蝠鲼鰓耙的干制品。由于民間流傳膨魚鰓有治病和保健功能,蝠鲼鰓耙在中國和東南亞市場上的銷售量居高不下。然而這些功效卻從未被科學證實,相反地,由于長期濾食,鰓耙富集重金屬元素,食用后可能會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同時,在世界多個國家,蝠鲼肉被用于制作菜肴,在一些西方國家,蝠鲼皮被用于制作皮革產品


            圖片

            流通于市場的鰓耙(圖源:百度百科)


            大量的消費刺激著蝠鲼捕撈行業。蝠鲼具有極高的洄游習性,所以它們的行蹤往往是可被捕撈者預測到的,體型龐大、行動較慢的特性也使得它們更容易被瞄準捕獲。加之垃圾積累、污染排放等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蝠鲼的生存面臨著嚴峻挑戰。當下,蝠鲼科所有種已被列入 CITES 附錄Ⅱ及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圖片

            穿梭于垃圾中的蝠鲼(圖源:中國日報網)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在持續的捕撈下,也許幾十年后,甚至十幾年后,便再不會有足夠的蝠鲼形成一場壯觀的“蝠鲼龍卷風”,甚至連它們的身影都將在無垠的碧波里永久消失。

            只有加強國際蝠鲼保護機構研究合作,才能挽救這群從一億年前漫步而來的“精靈”。



            參考文獻:

            [1]楊阿米,趙英男,周學紅.蝠鲼科動物保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野生動物學報,2019,40(03):801-808.

            [2]https://v.qq.com/x/cover/652x0onq5tizyu5.html

            [3]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ss38473

            [4]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8/these-manta-rays-form-friendships-last-longer-summer-fling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903-5


            科學指導:陳明茹教授


            撰文、排版:楊曄

            編審:劉思琦、李依睿


            總編: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END-

             

            上一篇: 聯合國SDGs共創工作坊 | 讓我們共創可持續的“藍色城市”! 下一篇: 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70.8海洋月,帶你遨游無窮之海

            相關文章

            花蝴蝶看片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