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1. <tbody id="bmdbm"></tbody>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2. <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3. <tbody id="bmdbm"></tbody>
    1.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1. <bdo id="bmdbm"><strong id="bmdbm"></strong></bdo>
             
             
            聯系我們 英文版

            SDGs共創工作坊丨林蔚芳:面向未來的教育與可持續城市

            時間:2022/03/15

            來源:

            瀏覽: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圖片


            圖片


            答案是越來越城市化的社會。


            而一切問題的關鍵,是教育


            2021年11月21日下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共創工作坊主題活動中,“知了世界”教育聯合創始人林蔚芳老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有趣,但又發人深省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課”。


            圖片

            林蔚芳老師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教育與傳播專家委員會委員,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環境教育注冊講師,「知了世界」教育聯合創始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GPML (Global Partnership on Marine Litter) 成員「知了世界」教育機構2017年成立于廈門,作為廈門第一家社會企業,持續在自然與環境教育、SDGs實踐和社區營造領域悉心耕耘,并于2020年第15屆廈門國際海洋周期間發起成立「SDGs行動者丨中國伙伴圈」,在可持續發展變革的時代浪潮中積極行動。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紐約總部召開,聯合國193個成員國在峰會上正式通過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旨在從2015年到2030年間以綜合方式徹底解決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


            我們正在尋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道,而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必須“學會”可持續地生活。


            但此時此刻,我們的星球正在經歷哪些變化呢?


            “碳排負債”

            “升溫危機”

            “預支未來”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2020年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已監測的物種種群數量在過去的四五十年里減少了68%。全球因為氣候變暖,海水升溫,地球上有一半的珊瑚礁出現了嚴重退化。有專家預測,若氣候繼續按現在這個速度變暖,到本世紀中葉珊瑚便會從地球上消失。


            更令人深思且震驚的是,在2020年,我們付出了疫情的代價,在全球經濟幾乎停滯的情況下,只“換來”了5%的碳排減負,而這,依舊未達到維持氣候平衡的標準——“人類仍在不斷逼近地球氣候崩塌的邊界線”。


            在一系列的環境壓力與資源透支下,每一年的“地球超載日”都在提前,7月29日是今年的“地球超載日”;而在此之后的每一天,我們都在透支后代子孫的資源。


            圖片

                                                 1970—2021地球生態超載日

            (Earth Overshoot Day,是指地球當天進入了本年度的生態赤字狀態)


            氣候危機正在步步逼近,而人類無法在其中獨善其身。但我們仍有一線光明,存亡取決于我們當下的行為。


            在全人類所面臨風險和危機面前,國家在如何行動?我們作為公民個體,如何才能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學會”可持續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圖片

            2015年,中國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背景下,提出本土化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并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歷程;


            在2020年,中國實現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1無貧窮”,并承諾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


            2021年11月,COP26落下帷幕,《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發布,中美在COP26期間共同發布了《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


            種種行動,皆是中國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積極回應,也是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的責任與擔當。


            國家的每一個承諾和行動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其中的每一位國民。中國已進入全面綠色轉型時期,這意味著我們以往的知識、技術認知、價值觀、態度都需要改變,而在這種改變中,教育是連接兩代觀念改變的重要方式。


            “我們團隊正在努力用可持續發展教育,助力中國的青年們回應可持續發展目標,成長為世界公民,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的世界積極行動起來。”


            可持續發展教育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簡稱ESD

            圖片

            基于價值觀的教育,核心是尊重——

            尊重他人,包括現代和未來的人們,

            尊重差異與多樣性,

            尊重環境,

            尊重我們居住的星球上的資源。


            目標是在確保公正、責任、探索和對話的同時,通過行為和實踐,使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以充分滿足而非被剝奪。

            “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貫徹下,我們期待培養出‘世界公民’,TA是更和平、更寬容、更安全和可持續社會的積極倡導者,同時也是積極行動者。”


            那么,如何運用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思維模式,培育世界公民?



            圖片
            圖片

             “教育必須培養學習者理解當前環境危機并塑造未來世界的能力:為了拯救地球,我們必須改變生活、生產、消費以及與自然互動的方式。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所有學習計劃必須成為基礎性共識,在世界各地得到普及。”

            ——奧德蕾·阿祖萊(Audrey Azoula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


            2021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會上提出,2025年前,要使環境教育成為世界各國教學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預想中,如果能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環境教育,并于學校落地,那么將在極大程度上推進可持續發展的下一代產生


            圖片


            在我國,環境教育內容正在逐步融合到中小學K12的教育中。2018年起實施的《廈門市環境教育規定》中,環境教育已列入學校辦學考核的內容,對編制環境教育讀本、師資力量建設以及課程學時等方面都做了明確規定。

            同時,隨著大數據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地的環境教育組織也正在嘗試將新興技術與環境教育相結合。“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牛津大學”科研聯盟(SPO)推出了SPO環境編程課,從解決環境能源問題出發,對孩子進行一系列的環境知識科普和編程教育,讓青少年們從全新角度認識當前的環境能源問題。


            圖片

            SDGs Actors

            正在討論


            圖片


            相信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下,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孩子們有機會接受到系統的環境教育。而這些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教育課程,將培育出一代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青年。



            圖片

            世界還在城市化的不可逆進程中,中國也是。


            城市化將帶來難以逆轉的環境風險,以氣候變化尤甚——到本世紀中葉,超過16億的城市居民可能不得不在平均35℃的夏季高溫中生存,超過8億人可能會受到海平面上升導致的直接威脅。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而我們生活中所面臨的那些最大的問題的答案,包括環境、教育、經濟、人口發展等等,都必須要到城市生活中去尋找。而“教育”,正是教會我們如何實現“可持續”的基石


            在一切關于可持續教育的設想中,城市與社區,以極為密切的姿態,影響著教育的實現和發展。作為最多元、最具綜合性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11:可持續的城市與社區”與SDGs其余16個目標都息息相關,同時也涵蓋了SDG4優質教育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圖片

            可持續發展城市與教育的相關性

            (相關性100%)

            2021年,中國提出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這是結合可持續教育與城市、社區兩大目標的絕佳規劃。社區公共托育、幼兒繪本、“1米視角”的基礎設施等等規劃,都是在保障兒童作為城市居民的基本權益。


            當孩子們能在尊重與愛中成長,這種可持續、可繼承的力量將回饋到未來的城市建設中去——我的城市,我來保護與建設



            圖片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中國青年乃至全球青年,又能做什么?


            SDGs共創工作坊項目自2020年啟動研創,首次舉辦鏈接了來自各領域的12位共創成員以“海洋保護”為主題,在包括教育在內的三個不同的方向上分別提出了策劃項目,以及2021年落地的即刻行動方案。


            圖片

            SDGs Actors

            正在討論


            圖片

            2021年,“SDGs行動者丨中國伙伴圈”與廈門大學70.8海洋媒體實驗室“夢幻聯動”,邀請了來自科研、教育、科技與環保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和探討行動案例。并匯聚了全國各地近80位高校學生和國際留學生,圍繞“SDGs11:可持續城市和社區”完成了項目共創。


            在12個優秀的共創項目中,最終有9個入圍正式提報。這些項目的實現場景都圍繞著城市和社區,其間的每一個創意和想法,都是我們作為公民,在面對宏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時,可以貢獻的具體行動。共創活動的結束并不意味著終結,這恰恰是所有策劃與創意的開始。

            圖片

            林蔚芳老師點評同學作品

            在未來一年內,SDGs Actors所設計的SDGs項目將有機會落地、實現最終價值的轉化,走向更多的城市、服務于更多的城市,讓更多的問題得到解決。


            圖片


            “我們要做的是真正的項目落地,價值的實現與轉化;我們想陪伴一批年輕人去真正的體驗創新創業,在這個過程中終身學習與成長。”


            “我們正在面向全國招募團隊,參加聯合國‘氣候智慧城市挑戰賽’。如果屏幕前的你有興趣參與,歡迎通過SDGs-Actor微信公眾號聯絡我們。我們將用教育賦能中國青年們,帶領大家去參加這場非常有時代意義的國際大賽,去展現我們中國青年的可持續創新風采,以教育共建可持續城市和社區。”





            科學指導:林蔚芳老師

            撰稿:王禹莎

            排版:楊晨昱

            編輯:李依睿


            出品: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SDGs 行動者 | 中國伙伴圈



            -END-




            上一篇: 廈大海洋重器丨國內首個專治“酸”的“海洋醫院” 下一篇: SDGs共創工作坊丨陳鷺真:紅樹林的藍色暢想

            相關文章

            花蝴蝶看片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