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13日,“亞洲沉積體系時空連續性之全球視角”國際研討會(The Asian Sedimentary Continuum: Toward a Global Perspective,簡稱“ASC”)在廈門大學順利舉行。本次研討會由廈門大學主辦,海洋與地球學院、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承辦,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協辦。該研討會的主題為“沉積連續體、繪制創新研究的新途徑、追蹤大陸邊緣的質量通量和轉換”,會議旨在探索和繪制亞洲大陸邊緣的物質傳輸和轉化未來的研究方向,促進國內外開展多學科交叉合作研究,并為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地質海洋學系的發展把脈助力。會議組織了30個口頭報告和18個海報報告,以分專題分小組討論的方式,深入探討和凝練未來5-10年地質海洋科學領域的研究方向和熱點問題。

10月11日會議專家在廈門大學科學與藝術中心合影
10月11日,ASC會議在廈門大學科學與藝術中心4號會議室開幕。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戴民漢代表主辦單位廈門大學致歡迎辭,他介紹了廈門大學、廈門大學海洋學科及海洋與地球學院地質海洋學系的概況,指出在當前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背景下,該會議對推動海洋科學多學科交叉發展的里程碑意義以及對廈門大學地質海洋學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并預祝會議圓滿成功。會議召集人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地質海洋學系代理系主任Steven A. Kuehl教授,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楊守業教授對與會者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會議的主題主旨、會議構架等的概況。廈門大學地質海洋學系副主任余鳳玲副教授介紹了會議組織情況等,并代表承辦方歡迎與會專家。

10月11日戴民漢院士代表廈門大學致歡迎辭
會議特別邀請了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研討會,總參會人數近100人。會議邀請專家包括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伊利諾伊大學Gary Parker教授,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會士、弗羅里達大學Thomas S. Bianchi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Robert C. Aller教授,華盛頓大學Charles A. Nittrouer教授、Andrea S. Ogston教授,法國佩皮尼昂大學Wolfgang Ludwig教授,法國魯昂大學Yoann Copard副教授,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劉敬圃教授,弗吉尼亞海洋科學研究所Courtney K. Harris教授,英國杜倫大學Simon Engelhart博士,香港大學宗永強教授,臺灣中山大學劉祖乾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陳中原教授、高抒教授、汪亞平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徐景平教授,同濟大學范代讀教授、劉志飛教授,南京大學高建華教授,中國海洋大學趙美訓教授、王厚杰教授,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王愛軍研究員,廈門大學高樹基教授等。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伊利諾伊大學Gary Parker教授作精彩報告

美國華盛頓大學Andrea S. Ogston教授主持專題討論
會議圍繞7個主題展開,包括沉積學整體發展、大陸架到大陸坡、有機質埋藏、碳收支和成巖作用、中國海的沉積物輸運、陸海交互作用過程中人類活動的影響、聚焦三角洲等。本次會議特別設置了分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自由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參與自由討論,討論主題包括:地層記錄和環境變化、沉積物從山脈到大洋搬運過程的關鍵問題、洪泛平原到大陸架的碳轉化和埋藏、陸海界面過程、未來的研究手段、潛在的研究區塊等。
10月12日下午,會議進入總結討論階段。各專題討論組的組長分享了各小組的討論結果,參會成員進一步針對會議各項議題和未來研究方向展開了充分而熱烈的討論,最后會議召集人Steven A. Kuehl教授和楊守業教授對于大會取得的認識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了總結和展望。大會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閉幕。
10月13日上午,ASC會議的召集人、分組討論組長和學術指導委員會成員在廈門大學林梧桐樓多功能廳召開了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進一步就此次會議所取得的認識進行了深入討論,為將形成的工作報告打下堅實的基礎。會議還決定,在即將召開的海洋科學大會上,進一步開展ASC專題研討會的后續會議,進一步提煉會議成果。

10月13日ASC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
亞洲的特大河流和鄰近的高海拔物源區的輸入在地表作用過程中非常重要。盡管這些特大河流來自于共同的源區,但它們對人類和自然具有截然不同的影響。本次ASC國際學術研討會充分探討了亞洲大陸邊緣的沉積物輸運和轉化的相關議題,以期將大陸邊緣沉積系統作為整體考慮,來了解溶解質和顆粒物的通量、轉化和埋藏。本次會議促進了國內外科研交流合作,對推動該研究方向和廈門大學地質海洋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