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上午,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主辦、廈門南方海洋研究中心秘書處承辦的“海洋企業日”第二場活動在廈門海洋經濟公共服務中心舉辦。活動現場,福建閩銳寶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閩銳寶”)與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續約共建鮑魚研究中心。閩銳寶公司表示在未來五年將投入不低于1000萬元進行科研創新,推動雙方在海洋生物種業、養殖技術、食品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等方面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讓“廈門精品鮑魚”走進更多消費者。


校企攜手,助推廈門鮑魚種業發展
2019年,閩銳寶與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的柯才煥教授團隊共建成立鮑魚研究中心,在過去三年時間里,雙方聯合培育的國家級水產新品種—“綠盤鮑”獲2020年福建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已公示),并被中國農學會評選為“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產品。目前,閩銳寶已形成規模化生產綠盤鮑種鮑和苗種的生產能力,占據目前國內同類產品90%以上的市場份額。
閩銳寶與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續約共建鮑魚研究中心,不僅是對鮑魚產業前沿技術的探索與實踐,更是高校與企業在產學研一體化上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書記吳立武表示,學院正在積極推動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建設,該實驗室旨在打造完備的創新生態系統,搭建新型創新平臺,激發創新核心的能動性,構建集科研、產業、人才、資本“四位一體”的海洋科技創新生態系統。與各海洋產業的龍頭企業共建產業研究院、研究中心就是建設福建省創新實驗室的創新路徑。此次院企共建鮑魚研究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可以有效組織各方資源協同攻關,推動鮑魚產業高質量綠色發展,加速海洋種業“產學研”一體化實施。

突破瓶頸,形成從育到銷的產業鏈
一個重約35.5克的干鮑魚,泡發后可做成10頭規格的溏心鮑。簽約現場,工作人員展示綠盤鮑系列加工產品,引起大家的關注。
手掌大小的綠盤鮑,因腹面金黃,有別于一般鮑魚腹面無色澤,而被稱為“皇金鮑”。它的規模化應用,填補了國內傳統鮑魚無法養成大規格鮑的技術空白。綠盤鮑在規格、營養、口感上的品質已得到消費端認可,品牌在業內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目前,企業已建成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鮑活體種質保存庫,包括育種車間與性狀測試平臺,保有豐富的鮑魚種質資源,在鮑魚新品種培育及產業化示范應用方面取得了較好成效,擁有多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軟件著作權和國內外注冊商標,并已逐漸發展成為集育種、育苗、養殖、加工、推廣、銷售于一體的創新型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