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物理海洋系江毓武教授課題組依托廈門市“海洋垃圾監測、評估與防治技術業務化研究”項目,在臺灣海峽現有風場,三維溫、鹽、流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多重網格嵌套技術在廈門灣建立精細化的海洋三維溫、鹽、流預報系統,進而開發海漂垃圾路徑預測系統,提供海漂垃圾漂移軌跡等信息的動態預報,并給出岸灘垃圾的可能分布區域。
該課題組自2017年7月25日起和福建省海洋預報臺合作推出九龍江-廈門灣海洋垃圾漂移軌跡及分布預測預報單信息,為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提供海上垃圾攔截及收集地點的建議,以作為海上環衛部門和沙灘屬地管理部門組織清掃力量的重要依據,為實現金磚期間海面沙灘干凈整潔、海洋生態環境良好的目標保駕護航。

九龍江-廈門灣海洋垃圾漂移軌跡預報圖(2017年8月9日16點發布)

可能影響廈門市沙難的垃圾分區圖(2017年8月9日16點發布)
據悉,該項目是為貫徹落實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成果清單,協助開展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廈門-舊金山“伙伴城市”合作而編制實施,著眼于全面了解廈門灣近岸海域及其主要入海河流九龍江河口垃圾分布及其累計的情況,建立海洋垃圾數據庫,并對重點區域進行動態監測,分析海洋垃圾的來源和可能影響,為建設藍色海灣和構建和諧的海洋城市,為保障人民健康和保護海洋生態提供科學依據。
廈門,這座擁有39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26公里海岸線和近2000種海洋生物的海上花園,海洋生態理念已然融入其城市精神。截至2016年,廈門海域岸線綜合整治達到30公里,整治海漂垃圾污染,海水水質達到或優于二類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達35%以上。廈大人以其一貫的創新思維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譜寫服務金磚盛會的優美篇章。金秋九月,藍天碧海環抱下的廈門,生態之美必將熠熠生輝。
(海洋與地球學院)
責任編輯:曹熠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