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上午,廈門大學海洋科技博物館盛大開館,為95周年校慶獻上了一份厚禮。
開館儀式上午十時在曾呈奎樓舉行。校長朱崇實,原福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洪華生,校黨委副書記賴虹凱,副校長楊斌、葉世滿,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校長助理滕伯剛,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李少菁共同為海洋科技館揭牌。參加活動的還有學校相關部處領導及友好學院領導,他們是資產處謝銀輝處長、科技處周涵韜副處長(主持工作)、原海洋與環境學院院長袁東星教授、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李軍院長、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王紹森院長、環境與生態學院沈小平書記;以及海洋與地球學院的王克堅院長、邱七星書記、柯才煥副院長。開館儀式由校黨委常委戴民漢主持。
朱崇實在開館儀式上致辭。他說,建校之初,陳嘉庚先生就寄希望于廈門大學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培育海洋專門人才上有更大的責任擔當。1946年學校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海洋學系和第一個海洋研究所,被譽為我國的“藍色搖籃”。如今廈門大學已經形成了涵蓋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海洋化學、物理海洋學、海洋物理學、海洋地質學等完整的學科體系。近百年海洋科學研究的光輝歷程,讓全體廈大人對祖國海洋事業的發展始終抱持著一顆敢于奮進、甘于奉獻的熱忱之心。今天海洋科技博物館開館正是我們服務社會責任擔當的重要體現。希望海洋科技博物館繼續集合眾人力量,建立有效管理機制,堅定向社會傳播海洋文化、科技知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祖國海洋事業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據悉,整個海洋科技博物館一期含5個展區,分別為綜合展廳,地質展區、生物展區、水聲信息與通信展區和觀海弄潮展區。綜合展區展示了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手段和研究領域,以及廈大海洋學科的發展和歷史;地質展區則重在介紹地質學科的基本要素和單元,以及地球、海洋巖石圈的結構和演化歷史;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標本陳列在生物展廳,包括嘉庚水母和中華白海豚、玳瑁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水聲信息與通信區講述水聲通信技術,揭秘潛艇、戰艦、聲吶、蛟龍號和海豚中的聲學奧妙,更有水下互動體驗;觀海弄潮區主要呈現的是海洋水文觀測在信息服務、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應用。
新建的海洋科技博物館集展示與互動于一身,帶公眾和同行領略廈大海洋學科的悠久歷史和最新的海洋科技研究熱點。
博物館自籌建到開館,得到學校領導、相關部處及學院老師的大力支持。海洋與地球學院院長王克堅、黨委書記邱七星、副院長柯才煥等全程蒞臨指導,各專業教師、同學在籌建過程中積極參與,提供了無私幫助和智力支持。值此95周年校慶之際,海洋科技博物館開館也體現出廈門人、廈大海洋人服務于社會公眾的責任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