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指導,光明網和易班網共同舉辦的“‘點贊十九大、加油新時代’十九大精神進校園融媒體作品征集評選活動”圓滿落下帷幕,我校海洋與地球學院2015級本科生林逸涵的微視頻《中國海洋強國夢,我的中國夢》獲動漫類一等獎。該獲獎作品圍繞十九大報告里海洋強國建設的論述展開,是學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學習成果之一,體現了我校學子自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傍海而生追青春夢
“我永遠無法忘記第一次來到廈門見到大海時震撼的心情,仿佛語文課本上描寫海洋的千古名句活了過來,就活在我眼前。”在談到選擇海洋科學作為高考志愿的原因時,林逸涵回憶了她第一次從家鄉山城來到海濱城市廈門時的心情。從每日餐桌上可口的海鮮,到聞名世界的載人深潛器“蛟龍號”,視頻中許多場景都體現了她的生活經歷;她懷揣著童年對海洋的熱愛和夢想一路學習一路成長,成為一名海洋科學領域的青年學子,開始更專業地了解海洋、認識海洋。在專業學習中,她真正走近海洋,了解到海洋的脆弱,也更懂得海洋的重要意義,開始把科學宣傳與保護海洋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
廈門大學是中國最早創建海洋學系的高等學府,七十余年來,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質量海洋人才。近年來,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東山臨海觀測試驗站平臺陸續建成,中國-東盟海洋學院走出國門辦學,“海洋科學”學科入選“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并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這些優異的成績為熱愛海洋事業的林逸涵等學子們實現青春夢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和條件。
上下求索筑海洋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對中國海洋事業提出了新要求,也開啟了海洋時代的新篇章。大三上學期,林逸涵赴美國緬因大學交流,在國外艱辛求學的同時,也時刻關注著國內的重大新聞,并通過線上參與學院關于十九大報告精神的學習。報告中的“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對她有很大的觸動,也啟發她結合所學知識進行了更深刻的思考。這次比賽就是把十九大精神與海洋夢相結合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從構思到定稿,林逸涵花一周多的時間,她也坦言繁重的課業壓力和中美兩國晝夜顛倒的時差對她的創作和修改過程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是,正如筑就海洋強國需要上下而求索,她頂住壓力、連續一周熬夜至凌晨圓滿完成了作品創作,緊扣十九大會議精神從“發展海洋經濟”、“創新海洋科技”、“保護海洋環境”和“維護海洋權益”四個方面介紹了中國海洋強國夢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目標。
在被問到青年學子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踐行十九大精神時,林逸涵說:“作為一名廈門大學海洋科學專業的學生,我覺得踐行十九大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認真學好專業知識,為中國海洋科學的發展貢獻智慧,為實現海洋強國夢貢獻力量。”
勇擔責任圓中國夢
“講原理比講故事難很多,所以傳達信息時要多想什么是別人想知道的,不能只關注自己想表達的。”在學習和進行科普宣傳實踐過程中,林逸涵了解到,只靠國家政策支持和少數科學家的努力是不夠的,只有提高公民的海洋意識,使他們可以自發性地想要關注海洋、關心海洋,才能真正保護海洋。為了使宣傳活起來,增強其時代感和吸引力,林逸涵把自己的形象融入《中國海洋強國夢,我的中國夢》微視頻中,這樣新穎的表現手法貼近青年接受習慣,適合網絡媒體傳播,符合新時代網絡宣傳思想作品的特點和要求。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人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擔負著時代發展的重任,新時代下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青年人的擔當與使命,用十九大精神激勵廣大青年投身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是我們思政工作的重要著力點。廈門大學開展了一系列學習、宣傳和踐行十九大精神的系列活動,海洋與地球學院積極落實學校工作布置,努力實現思政教育全覆蓋,包括在外交流及科考的學生。學院還積極發動學生結合專業開展學習,創新思政學習方式,創作優秀的網絡文化作品,擴大影響力,提升學習的實際效果。未來學院將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探索更多思政教育的新方式,凝聚海洋師生力量,為建設海洋強國的宏偉目標而不斷努力奮斗。
延伸閱讀:
光明網專稿報道:她來自濱海小城,卻有著比海更大的夢想,http://share.gmw.cn/politics/2018-03/23/content_28084210.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獲獎作品觀看地址:http://proj.yiban.cn/project/19/productDetail.php?type=4&id=1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