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8日,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國際學術交流中心成功召開。會議由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李啟虎院士主持,來自國內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廈門大學科技處吳喜平副處長、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書記陳東軍以及實驗室相關工作人員出席了此次會議。
吳喜平副處長首先代表學校致歡迎詞,對百忙之中撥冗蒞會指導的學術委員和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同時衷心希望與會專家能借助此次會議召開的契機,共商實驗室發展大計,為部重實驗室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出謀劃策。

圖為科技處吳喜平副處長致歡迎詞
隨后,實驗室主任商少平教授從實驗室概況、年度研究工作和水平、隊伍建設、人才培養、開放交流和運行管理、存在問題等方面向在座的與會人員作實驗室2017年度工作匯報,并介紹下一步工作思路和計劃。委員們認真聽取并審議了2017年度工作報告,經過質詢討論,學術委員會充分肯定實驗室的2017年度工作,認為實驗室在科研工作和能力建設方面均上了一個臺階。


過去的一年,實驗室積極承擔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國家安全以及地方經濟建設的相關科學研究。2017年實驗室共承擔各類科研課題143項,合同經費1.27億元。其中,年度新增課題59項,合同經費6422.9萬元。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獲2017年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級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市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共發表論文92篇,其中SCI論文47篇、EI論文33篇;共獲得專利授權25項,申請專利19項,獲得軟件著作權3項。2017年培養在讀博士生70名,碩士生193名(其中,畢業博士生10名,碩士生52名);博士后8名。實驗室科研工作在生物聲納指向性波束控制物理機理和仿生人工系統研制、利用無人機監測藻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在穩健水聲通信、水聲信道估計和水聲網絡、自適應導航防欺騙與完好性監測技術、海洋對臺風的響應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學術合作與交流非常活躍,由實驗室主辦的2017年IEEE信號處理、通信和計算國際會議(ICSPCC 2017)吸引了來自海內外300余名學者參加。
學術委員們一致認為實驗室提出的下一步工作思路合理、可行,同時提出寶貴的指導性意見和建議,希望實驗室能重視基礎研究,增強學科后勁,提高創新能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與應用相迭代,長期布局,厚積薄發,積極爭取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建議學校在重視引進人才的同時,要加強本實驗室骨干隊伍的建設,職稱評定充分考慮學科特點。會議氣氛生動熱烈,與會人員群策群力,積極建言獻策,就能提升實驗室影響力和地位的項目資源、研究方向和其他協同合作事宜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會議期間,委員們評議了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西北工業大等單位的開放課題申請書,批準了其中的4項開放課題。此外,王寧教授和肖靈研究員還受邀為廈大師生作了兩場精彩生動的學術報告。

今年是實驗室下一個評估期的開局之年,我室將繼續秉承優良傳統,緊扣研究特色,注重夯實基礎,發揮自身優勢,凝聚部重平臺建設初心的共識,抓住“雙一流”的建設契機,瞄準科學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提升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促進開放交流和學術合作,擴大實驗室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積極推動實驗室向更高層次的科研平臺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