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8年度“海絲學堂”航次總結會順利落下帷幕,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主辦的首屆廈門大學“海絲學堂”人才培養計劃也圓滿畫上了句號。在11月26日召開的航次總結會上,師生們交流分享出海感受與經驗挑戰,回顧總結出海收獲與創新亮點,同時首次發布由“海絲學堂”學生為主導進行拍攝剪輯的珍貴紀錄短片《海絲掠影》。隨后,參與航次的學生們在各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先后作航次科學報告,亮點紛呈、成果豐碩。

海洋科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體系,也是一門實踐科學。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其人才培養方案須兼顧理論與實踐。“海絲學堂”人才培養計劃依托“嘉庚”號科考船平臺,將海上實踐性教學從先前所局限的近海拓展至遠海、深海,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及扎實實踐技能的海洋學科拔尖人才。通過配備先進的科考船,開展“海上廈大”教學實習與培訓,變單一的知識灌輸為“眼見為實”,極大地強化了對學生的科研思維訓練和科技實踐能力提升,助力實現海洋學科卓越人才培養的目標。
今年是“海絲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實施的第一年,面向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的2015級、2016級優秀本科生開放申請,綜合考量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技能后確定入圍名單。具體實施方案由課程教學及培訓、海上實習、樣品分析、數據處理、報告撰寫及成果匯報等組成。其中,課程教學及培訓包括航次主題相關講座、技能培訓及海上實習培訓等。課堂教學以科學背景介紹為主,邀請與航次主題研究領域相關的各專業老師開設若干次講座,幫助學生對研究海域形成基本認識。

依托該計劃,地學部師生共計66人于2018年7月16日至30日分兩個航段先后赴南海北部開展航次實習,海洋與地球學院李驍麟、郭香會老師分別擔任兩航段首席科學家。本次航次主題為臺灣淺灘及南海北部動力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調查海域為臺灣海峽以及南海北部海域,最遠到達呂宋海峽。根據生物、化學、物理、地質等專業的研究需求,指導老師設計主要研究參數,并重點設計了東山-呂宋海峽、呂宋海峽-南海北部兩個斷面。按照每天24小時的作業模型,學生親自操作開展采樣和分析等作業,共采集樣品263份,完成CTD作業40次、生物拖網101次、底棲拖網13次、沉積物采樣10次、聲學通訊實驗6次。忙碌而充實的實習過程并非風平浪靜,臺風“山神”、“安比”等帶來的風浪涌動,使得同學們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暈船情況,但大家克服身體的不適,堅持完成了上船后的海上安全教育、船上技能培訓,并在科考船抵達站位時便馬不停蹄開展作業。學生們紛紛表示,通過此次“海絲學堂”既體驗到海洋科學研究的艱辛不易,更感受到海洋學科的獨特魅力。

2019年的“海絲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有了進一步的創新拓展,目前航次暫定為駛向馬來西亞,沿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連接校本部與馬來西亞分校,與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師生共同開展海上實習實訓,建成跨洋越海之廈門大學“海絲學堂”,同步實現對校本部與依托馬分校的中國-東盟海洋學院人才培養的有利支撐,助力提升中國-東盟海洋學院的辦學能力,也將有力完善海洋學科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建設。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藍色家園。海洋面積占地球表面的70%多,但人類對于海洋的了解、利用與開發仍遠遠不夠。培養卓越的海洋人才,持續推進探索未知海洋,并勇于擔負起建設海洋強國、呵護人類家園的重任,意義重大且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