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焦念志院士在天然水體碳匯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rrecting a major error in assessing organic carbon pollution in natural waters”為題發表于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是以化學法測量水體中可被氧化的還原性物質的量。近一個世紀以來,該指標被廣泛運用于評價各類水環境的有機污染程度。然而,天然水環境中同時含有活性溶解有機碳(LDOC)和惰性溶解有機碳(RDOC),LDOC被微生物降解后可導致水體氧耗盡、酸化及CO2排放,是造成水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而RDOC是有利于調節氣候的碳匯。焦念志院士攜團隊及國內外合作者在全球范圍內開展多種天然水環境(森林、湖泊、河流、海洋)調查,發現COD對LDOC和RDOC均有氧化作用,揭示COD指標錯誤囊括了碳匯(RDOC),過度評估了天然水體污染。特別在高緯度天然水體中,RDOC甚至可達90%。因此,發展新方法和新標準,將以往被錯判的“迷失碳匯”從天然水環境污染物中區分出來,為準確評判水體碳匯和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技術支撐。該研究還提出用光電法測量生物需氧量指標以代替COD法,可望更準確和有效地評價自然水環境中的有機污染。
焦念志院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與國內外多個單位的學者共同合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91751207和41861144018)等項目的資助和支持。
全文鏈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16/eabc7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