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福建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陳秋立率隊到訪我院,調研新獲批的基金委“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指導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籌建工作,對我院重大平臺建設提出建議和意見。廈門市科技局副局長黃慰萍、體系創新與政策規劃處處長許長水,廈門大學副校長邱偉杰,科技處副處長賴日泉,學院黨委書記吳立武和院長史大林,以及平臺團隊核心成員參加了此次活動。
邱偉杰副校長對福建省科技廳領導一行到廈門大學調研指導工作表示誠摯的歡迎,并衷心感謝省科技廳長期以來對學校科研工作的關心與支持。
由于疫情防控要求,焦念志院士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介紹了“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聚焦的科學問題、支撐平臺和科研設施。中心于2021年12月正式獲批,成為國家基金委在海洋領域資助的首個基礎科學中心。中心圍繞海洋碳匯國際基礎科學前沿,立足于國家碳中和戰略需求,聚焦海洋碳匯形成過程與調控機制,在團隊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原創理論的基礎上深入系統地研究海洋碳匯的形成過程與調控機理、對氣候變化的響應與反饋,建立海洋增匯理論方法與技術方案,服務于國家重大需求。焦念志院士及其科研團隊長期致力于海洋碳匯研究,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工作部署,助力國家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廈門大學于2020年12月揭牌成立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此次中心獲批,標志著廈門大學在海洋碳匯領域的引領地位。
陳秋立廳長對中心團隊在海洋碳匯領域所提出的原創性理論以及科研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強調中心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資助項目,匯聚了海洋領域優勢科研人才和資源,是在該領域取得科學前沿突破的重要力量,科技廳將做好相關政策支持工作,切實發揮國家基礎科學中心對福建省海洋前沿科技的推動作用。


徐鵬副院長全面介紹了由廈門大學牽頭籌建的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的建設規劃。該實驗室擬通過構建海洋領域福建省創新實驗室,全面提升福建及廈門在全國海洋科技布局中的戰略地位,并以此為主體積極參與構建海洋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驗室致力于從科技源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海洋戰略新興產業發展三個方面探索新經驗、試點新模式,著力構建人才高度集聚、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社會金融資本等優質生產要素活躍流動、海洋戰略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國際化“海洋科技自貿區”。重點布局海洋科學前沿基礎研究(未來海洋)、海洋智能探測與信息技術及其系統集成(智慧海洋)、海洋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藍色海洋)、海洋可持續發展新理論與技術(永續海洋)四大主攻方向,構建集科研、產業、人才、資本“四位一體”的海洋科技創新生態系統。徐鵬副院長進一步介紹了四大主攻方向已取得的產學研成果,并現場展示了“海絲”星座小衛星、多波束探魚儀、大黃魚高通量分型芯片、自行培育的國家級水產新品種“綠盤鮑”等最新成果。
陳秋立廳長對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的建設理念及在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性探索予以了充分肯定,要求籌建小組繼續以建設“海洋強國”為指引,以建設“海上福建”為抓手,加快籌建步伐,助力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史大林院長匯報了廈門大學海洋科研發展的總體情況。他表示,學院將堅持“四個面向”,繼續聚焦海洋前沿科學研究,大力推進產學研轉化,力爭為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