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讓同學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扎實開展“我為師生辦實事”實踐活動。11月12日下午,學院邀請廈門市懷眾心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黃銘松博士蒞臨海洋之家“一站式”學生社區美育活動室,為學院師生開展題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群人”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能源學院黨委副書記羅俊峰、海洋與地球學院團委副書記侯佳君及40余名學生參加了活動,本場講座由2021級碩士生錢雨露主持。
黃老師首先分享了自己學習心理學的歷程,認為自我認知對他個人而言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緊接著,他以“你為什么來參加這場講座”的提問正式拉開了活動的序幕。同學們紛紛做出回應,有人說希望可以通過講座更加了解內在的自己,有人希望可以緩解近期的壓力,有人說正好給自己放空充個電。黃老師指出,人們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成長方向,每個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內在需求,動力源于需求。他由此引出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就是“更準確地覺知事物”(馬斯洛的理論),就是“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看見自己的心理活動”(西格爾理論)、就是“自我認知與自我整合”。
緊接著,黃老師以蔡銀娟作者的繪本作品《我的32張面孔》為引子,帶大家進入活動主題——“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群人”。看著32張生動的“面孔”,閱讀繪本上的每一個文字,大家似乎在每一張面孔上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黃老師解釋說:“所謂的每個人都是一群人,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好像不同人一樣有不同的情緒,也可以說是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歷程中所具有的截然不一的心理狀態。”
稍事休息后,黃老師安排了一個心理小測試,測試的理論基礎是TA溝通分析理論。他緊接著分析了不同的內在狀態會導致怎么樣的心理和行為,優點以及缺陷。借助于專業的心理測評和黃老師的講解,同學們對現階段的自我狀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了解到自我的五種狀態和性格息息相關,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主要反映的是現階段的狀態,是可以不斷被完善的。黃老師建議同學們每隔一段時間做一次測試,從而對自我的狀態進行及時了解與調整。
不知不覺講座就進入了尾聲。黃老師通過“解投射”小游戲來結束此次講座。心理學“投射”是一種個人將內在生命中的價值觀與情感好惡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現象。黃老師邀請了現場的一名同學來配合完成示范,通過詢問她最喜歡的物品,結合其個人的情況來分析她的內心狀態。隨即黃老師讓在場同學兩兩組隊開展活動。現場氣氛瞬間達到高潮,互動熱烈,同學們紛紛敞開心扉,清晰地表達自我。
講座結束后,同學們感慨良多。2020級碩士生顏麗婷認為本次活動真正觸動了自己的內心,解答了最近的一些困擾。通過老師的講解以及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她發現這些困擾源于現階段過度的壓力。她表示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要調整狀態,勞逸結合,讓自己從緊繃的狀態中走出來。
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次心理健康講座生動有趣,貼近理工科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個了解內在自己的機會,通過解讀、覺察、體驗和分享,同學們真正遇見了豐富的自己。
據悉,學院將于近期持續開展團校培訓活動,期待團員們不斷增強自我意識,明確自身發展方向,培育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大學生活各類問題和挑戰。
文:鐘灝文、林娜
圖:林詩惠,顏麗婷、毛浩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