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不合理活動導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升高,海洋ph值也隨之下降,這會對其他生物產生什么影響?6月19日下午,一場關于海洋環境生理的學術講座在漳州校區4號樓順利舉行,廈門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高坤山為海洋與地球學院本科低年級學生細致解讀了“海洋酸化的生理生態效應”。
高教授首先介紹了海洋酸度和二氧化碳含量在近年來的變化,讓同學們清晰直觀地看到了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問題的嚴重性。接下來高教授就大氣和海洋中碳元素的循環機制進行了細致講解,讓同學們明白了海洋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所起到的重大作用。最后高教授就海洋酸化對海洋浮游生物生存的影響做了詳細的分析。整場講座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進行,生動的言辭、形象的比喻、親切的互動充分調動起了大家的學習熱情,講座中頻頻有同學舉手提問,并得到了高老師耐心細致的進一步講解。
高坤山教授所領銜的課題組長期致力于藻類的環境生理學與光生物學研究,聚焦于CO2及太陽UV輻射變化的生理生態學效應,迄今已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Plant Physi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pplie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Marine Biology,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Biogeoscience, Planta, Journal of Phycology等主流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160余篇。今年5月,課題組在“海洋酸化與陽光輻射對海洋初級生產力協同效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Nature Climate Change以研究論文形式刊發了此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