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又稱刺桐港,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聞名于世。7月4日至6日,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十泉十美”暑期社會實踐隊抵達泉州港,對泉州港區的現狀進行調研。
7月4日下午,實踐隊前往后渚港居民區——后亭社區。實踐隊拜訪了后亭社區居民委員會,居委會副主任親切接待了來訪的隊員們,并簡要地介紹了后亭社區居民的基本情況,為之后的問卷調查提供了幫助。而后,實踐隊入戶對居民的生活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獲得了第一手資料。
5日上午,實踐隊前往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機關黨委副書記夏國基熱情地接待了隊員,并一一回答隊員關于泉州港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等方面的問題。據悉,泉州臨港產業經濟發達,貨源充足。但總體來說,泉州港的建設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需要。為了適應泉州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國家十五以來,泉州港累計投入五十多億元,建設深水泊位和公共配套服務設施,努力打造現代化億噸大港。座談會上,夏國基副書記提供了隊員們所需要的數據。會后,隊員們和夏國基副書記留影紀念。下午,實踐隊來到泉州市海洋與漁業局進行采訪。令我們感到驚喜的是,我們遇到了廈門大學08級海洋化學研究生畢業的學姐錢碧華。她與我們親切交談,從學習生活談到社會實踐,給了我們許多建議以及指導。她告訴了我們許多關于泉州市的情況,并且積極地幫助我們的實踐隊搜集資料。
6日所有隊員分成兩隊進行實地調查,一隊前往泉港區經濟貿易局進行采訪獲取相關資料并入戶調查泉港區石化產業居民生活區內居民的生活狀況,一隊前往港務集團并對洛陽鎮后渚港區旁邊的白沙村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實踐隊通過對泉港區經貿局的訪談了解到泉港區達規模以上的企業有十幾家,并獲取了相關資料。下午,兩支實踐分隊都在相應居民區內進行了入戶調查,了解石化工業以及港務業對居民生活狀況的影響。
6日晚上,實踐隊整理所收集的資料和問卷,并安全返回學校。三天的社會實踐,雖然不長,但卻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全面地了解泉州港的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實踐活動過程中難免有困難,對于我們卻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展望未來,泉州港將煥發更大的活力,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際性港口,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世界的聚焦。
(“十泉十美”暑期社會實踐隊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