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1. <tbody id="bmdbm"></tbody>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2. <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3. <tbody id="bmdbm"></tbody>
    1.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1. <bdo id="bmdbm"><strong id="bmdbm"></strong></bdo>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張銳副教授在《自然.綜述.微生物》發表通訊文章

            時間:2014/11/24

            來源:MEL

            瀏覽:

            20141114日,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自然.綜述.微生物》)期刊在線登載了我院張銳副教授等人發表的題為“病毒元素的歸宿及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The fate and biogeochemical cycling of viral elements)”的通訊文章。該文章探討了海洋環境中病毒顆粒的歸宿,拓展了人們對海洋生態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認識。

            病毒是海洋環境中豐度最高的生命形式,對其生態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學效應的經典認識是:病毒通過侵染、裂解宿主,影響宿主類群(如浮游細菌、浮游植物等)的豐度、生產力、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等生態特性,進而影響海洋中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然而,人們常常忽略了病毒自身所含有的碳、氮、磷等元素對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貢獻。最新的研究通過模型評估認為病毒顆粒中的元素(特別是磷)對海洋溶解有機物庫的貢獻不可忽視,但對病毒元素參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過程與機制缺乏清晰的認識。

            張銳等人通過分析病毒釋放到海洋環境后面臨的各種生物(如原生動物、胞外酶)、化學(如紫外線輻射)和物理(如水團運動)因素,明確了影響病毒顆粒的主要過程和機制,包括捕食、降解、吸附、侵染等,探討了海洋病毒顆粒的歸宿;認為病毒元素通過病毒顆粒不同的歸宿進入完全不同的生態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如食物網、微生物環、顆粒沉降等。這些過程在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的差異,決定了病毒元素對特定海區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貢獻。

            該研究獲得了國家“973”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圖:上層海洋中病毒元素的歸宿

            原文鏈接:http://www.nature.com/nrmicro/journal/v12/n12/full/nrmicro3384.html


            上一篇: “本科生學長輔助計劃”之經驗分享交流會順利舉行 下一篇: 青春激昂,活力四射:海洋學子榮獲啦啦操錦標賽二等獎和最佳進步獎

            相關文章

            花蝴蝶看片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