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我院“廈海望潮”實踐隊部分成員來到坐落于鼓浪嶼的國家海洋局廈門海洋環境監測站,開展與潮位觀測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
上午10點,隊員們陸續抵達監測站。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同學們并帶領大家參觀了整個海洋環境監測站。據了解,這座監測站最早是在1957年由海軍建立的,那時候它還是海上的一座小房子,只能依靠劃船進出。經過60年的建設,它變成了這樣一個設配齊全的自動化監測站。追溯了監測站的歷史,隊員們接下來參觀一些老式的監測工具。經過工作人員的耐心講解,大家了解了過去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是如何利用這些工具測量潮位、水溫、流向、氣溫以及風向等水文數據。在監測工具落后的時代,工作人員每天都要準時測量數據,不能有一點差錯,工作非常辛苦。但是現在情況就不同了,自動化的潮位監測系統為工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緊接著大家參觀了最后一站——自動化潮位檢測室。檢測室的電腦上記錄著大量的數據,工作人員告訴大家,這些數據是實時記錄的,廈門附近海域乃至東海的潮位數據在這里都可以看到。這些數據對我國的科研、軍事、漁業等領域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本次赴廈門海洋環境監測站的參觀考察讓隊員們深入了解了更多有關洋流和潮汐的知識,了解了海洋監測站工作人員的工作內容,同時也知道了高新技術在海水監測領域所起的重要作用。接下來,“廈海望潮”實踐隊將在7月19日前往東山潮位監測站開展新一輪的社會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