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下午,縱貫線實踐隊在黃厝海濱開展文昌魚保護大型宣傳活動——“愛文昌,愛海洋”。
關愛水生動物,從海洋人做起
廈門市2017年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月由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主辦,廈門中華白海豚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承辦,廈門市海洋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廈門海底世界、廈門市思明區濱海街道黃厝社區居委會協辦。作為承辦單位,海洋與地球學院派出多支實踐隊開展相關宣傳,如縱貫線實踐隊開展文昌魚保護宣傳,白鷺緣實踐隊開展白鷺保護與宣傳,廈海粉鰭實踐隊開展中華白海豚科普宣傳活動等。首場科普宣傳是縱貫線實踐隊開展的“愛文昌,愛海洋”文昌魚保護大型宣傳活動。
科普宣傳月啟動儀式于下午4點正式開始,海洋與漁業局保護區管委辦洪榮標主任、保護區管理處劉巍處長、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蔡立波所長、廈門海底世界林鳳武館長、廈門黃厝社區居委會林志發委員、海洋與地球學院團委副書記侯佳君老師及我院派出的 21名學生志愿者參與了此項活動,廈門電視臺進行了宣傳報道。
洪榮標主任在儀式上致辭,他強調了文昌魚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同時表達了對此次活動的支持與認可。“縱貫線”實踐隊隊員和志愿者代表李樹民同學發起保護文昌魚的號召,充分展示了當代海洋學子的責任與擔當。他說:“如今,文昌魚已經變成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其數量稀少亟待全社會的關注和保護。作為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的學生,向公眾科普海洋知識、宣傳保護珍稀動物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的人認識文昌魚、了解文昌魚,進而加入到保護文昌魚的行列中來。我們相信:只要全社會都能做到關注文昌魚,采取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就一定能讓廈門海域再度成為文昌魚的樂園,讓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傳承起廈門數百年來的文昌記憶!”
隨后領導、老師以及志愿者們在簽名墻上寫下名字,許下文昌魚保護的承諾。隨后,“愛文昌、愛海洋”廈門文昌魚保護大型戶外宣傳活動正式啟動。
文昌魚宣傳活動,留下我們的“足跡”
橫幅和簽名墻吸引了海邊游人的目光,他們也紛紛前來簽名留念,表達自己保護文昌魚的決心!實踐宣傳有序開展。
講解區——“走近”文昌魚。“什么是文昌魚?其現狀如何?它的價值有哪些?我們該如何保護它?”看著工作人員手中的文昌魚標本,大家不禁感慨生命的偉大,這在地球上存活了5億年的小生命到底是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而同時,人們又懊悔自己的行為讓它們瀕臨絕滅。
游戲區——寓“教”于樂。在“海底世界”中尋找文昌魚、在臉上或手上繪制可愛的海洋生物、貼上生動的海洋動物小貼紙~手繪文化衫,一位幼教姐姐用簡單的顏料繪制了一幅充滿想象的海底世界,想必她也會教育小朋友們要熱愛海洋、愛護海洋生物!簽名墻、講解員、文昌魚標本、相關小游戲、文化衫繪制,三大區位多方面地為前來參觀的人們提供豐富的文昌魚知識。在這里,有科學嚴謹的知識干貨、有趣味黯然的各類游戲、還有通俗易懂的耐心講解,做到寓“教”于樂。
流動組——讓宣傳“動”起來。幾十位志愿者攜帶著精心準備的文昌魚科普宣傳手冊及科普小扇子游走在長長的黃厝海濱沙灘,為民眾帶去流動的知識講解。
文昌魚作為脊索動物門頭索動物亞門的幸存物種,是無脊椎動物演化至脊椎動物過渡典型的活標本。文昌魚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數量一般不大,唯有在中國沿海分布較多,但由于棲息環境遭到破壞等原因,文昌魚的資源量逐年下降,分布區域變得越來越狹窄,已淪為稀少物種,我國已把文昌魚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文昌魚數量越來越少,保護文昌魚迫在眉睫。
據悉,參與此次實踐的同學中,既有碩士生黨支部黨員,又有低年級本科生團員。他們借助社會實踐扎實開展黨員”兩學一做“及團員”一學一做“教育實踐活動,充分發揮黨員和團員青年的光和熱,積極傳遞青春正能量。
此次宣傳活動已經落下帷幕,同學們深深感慨:對于文昌魚的保護和宣傳的確任重而道遠,隊員們在接下來的實踐活動中將不斷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