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大學及學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 “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十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次學術討論會”于2017年11月17日至21日在中山大學召開。會議旨在為國內同行提供一個交流、合作的機會, 集中展示兩年來在原生生物/原生動物學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在該會議中,張文靜副教授做了關于 “亞熱帶海灣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的報告,張文靜課題組的潘永柏博士做了關于 “在mRNA 和mi-RNA測序揭示扇形游仆蟲響應納米銀脅迫的分子機制”的研究生專場報告;莫媛媛碩士做了關于 “基于PCR-DGGE和T-RFLP技術研究東山灣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遺傳多樣性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的海報展示。其中莫媛媛同學在2017年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十九次學術討論會中表現突出,榮獲 “優秀報告獎二等獎” 。本次會議共評出16位優秀研究生報告獎。其中一等獎用于表彰8位優秀口頭報告獎,二等獎為8位優秀墻報獎。
附:報告的主要內容
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是生物營養循環過程中的重要驅動者。本研究以中國典型亞熱帶海灣—東山灣為研究海域,于2011年8月共采集10個分層海水生物樣品(表層及底層),運用變性梯度凝膠電泳(DGGE)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T-RFLP)技術的方法評估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遺傳多樣性變化以及判斷哪些環境因素對其群落遺傳多樣性結構和空間分布存在顯著影響。結果顯示:DGGE技術所揭示的微型真核浮游生物遺傳多樣性相對高于T-RFLP結果;通過DGGE與T-RFLP兩種方法發現,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在水平尺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其在垂直尺度上沒有顯著變化。基于DGGE的RDA結果表明,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的分布與3個環境因子顯著相關(葉綠素-a、總磷和鹽度),而基于T-RFLP的RDA結果表明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主要受到4個環境因子的影響(鹽度、溫度、深度和NOX-N)。與RDA結果相比,BIO-ENV 分析方法也顯示NOX-N對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遺傳多樣性的影響尤為顯著。亞熱帶海灣—東山灣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群落遺傳多樣性模式在水平尺度上具有明顯的空間動態變化特點;且 DGGE 和T-RFLP 兩種技術顯示環境因子對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遺傳多樣性模式存在顯著影響,其中NOX-N是影響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群落遺傳多樣性的主要因素。
該研究成果于2017年提交《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目前狀態為Under Review。
主要完成人:張文靜,莫媛媛,楊軍,周菁和林元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