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1. <tbody id="bmdbm"></tbody>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2. <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3. <tbody id="bmdbm"></tbody>
    1.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1. <bdo id="bmdbm"><strong id="bmdbm"></strong></bdo>
             
             
            聯系我們 英文版

            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師生來我院交流

            時間:2018/05/14

            來源:COE

            瀏覽:

            4月8日至15日,中國-東盟海洋學院2018年度師生交流項目在廈門如期舉行。在為期八天的活動中,由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副院長(掛職)、海洋與地球學院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副主任陳明茹教授帶領的20名師生代表與本部師生代表共同開展野外采樣實習、樣品鑒定及匯報,聆聽名師講堂,組織參觀法國TARA科考帆船、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走進學習海洋生物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重要平臺,實地調研福建省鮑魚遺傳育種中心、鮑魚加工廠,漫步欣賞翔安校區、思明校區、漳州校區特色校園風光。

            自2017年7月,海洋與地球學院師生一行17人赴馬來西亞與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師生成功開展暑期實習交流項目,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已與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建立起長期的校院際交流與合作機制,積極鼓勵雙方師生互訪。此次活動的舉辦為兩院青年學子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學術與文化交流媒介,豐富了創新人才國際化培養體系,交流形式及活動成效深受雙方師生的認可及贊譽。

            4月9日,作為“知遇鷺島,共話藍海”——法國TARA(塔拉)科考帆船與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聯合活動周的重要活動之一,項目成員有幸登上了TARA號。船上工作人員詳細講解了船只知識、結構設備及令人難忘的海洋科考故事,據悉此次為TARA首次停靠廈門站。被譽為“移動海洋實驗室”的世界頂級科考船法國TARA號小巧輕便、空間緊湊,是一艘以保護地球和海洋為使命的規模龐大的雙桅縱帆船。

            隨后,師生們前往海滄登船參觀廈大“第五校區”——“嘉庚”號海洋科考船。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教授介紹了“嘉庚”號誕生過程、實驗室、儀器等基本情況,并分享了“嘉庚”號逐夢路上的那些艱辛與喜悅。這艘全球頂級科考船與中國-東盟海洋學院緊密相連,未來,依托“嘉庚”號科考船平臺,沿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連接廈門大學本部與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開展“海上廈大”教學實習與培訓,建成跨洋越海之廈門大學“海絲學堂”,同實現對廈門大學本部與依托馬分校建設的中國-東盟海洋學院人才培養的有利支撐,將有效提升中國-東盟海洋學院的辦學能力。

            4月10日至12日,項目成員先后前往漳浦、龍海開展野外及紅樹林采樣實習。本次實習分三個階段:在前期準備階段,指導教師王德祥老師、陳國貴助理分別進行了實習培訓,王老師講解了不同潮間帶潮區劃分的方法原則,強調在采集樣本的同時要注重觀察生物形態和功能的統一性;陳學長則展示了如何在紅樹林內測量植物群落的密度,以及大型底棲類生物與樹棲類生物的生物豐富度。第二階段為野外調查,分為沙相與巖相潮間帶調查、紅樹林分組采樣。第三階段為樣品處理鑒定、撰寫總結及分組報告,通過樣品的形態特征、外表顏色和形狀進行品種鑒定,記錄野外采樣及紅樹林采樣的地點、方法、品種鑒定,并對生物形態與其功能互相統一的例子進行探討。在各位老師與學長學姐的指導和協助下,通過數日的高強度實習,不僅極大地提升學生獲取及分析數據、發現規律及解決問題的水平,同時也增強了團體協作、克服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的能力。尤其是紅樹林采樣時,退潮后的紅樹林內泥濘難行,對體力、毅力、團體凝聚力都是極大的考驗。

            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在夏光遠學長的指導下制作了屬于自己的樹脂樣本,挑選自己采集的樣品,并署上自己的名字、采樣地點、樣品種類。同學們在實習報告中興奮地寫道:“這是我們在本次交流項目中收獲的最好的紀念品,也象征著我們作為一名專業的海洋研究人員的美好開端”。

            活動期間,項目成員更是有幸與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主任、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國際規劃顧問委員會主席戴民漢教授面對面。戴老師首先對各位同學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堅信今后兩個校區間師生合作交流將更為緊密,在這所被譽為中國海洋科學的搖籃與發祥地的廈門大學,希望每一位成員真切的感受到廈大海洋學科的發展優勢永遠是中國-東盟海洋學院最強大而有力的后盾。

            本次項目的名師講堂特別邀請到海洋與地球學院院長、中國-東盟海洋學院項目負責人及工作組組長王克堅教授,為師生們作了一場題為《海洋動物新型抗菌肽的研究與利用》的精彩報告。青蟹抗菌肽scy-sphistin,是王克堅教授課題組從我國重要海洋經濟養殖品種擬穴青蟹中首次發現的新型抗菌肽,由該課題組命名并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具有抗菌效果好、不易產生耐藥性、無殘留等特點,可作為抗生素的安全有效替代品應用于醫藥、食品和畜牧水產養殖業。報告深入淺出、精彩紛呈,在座師生均表示受益匪淺。

            4月13日,項目成員先后參觀了王克堅教授團隊的海洋生物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基因工程與微生物發酵平臺、夏寧邵教授團隊的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基因工程與微生物發酵平臺,林智勇老師詳細介紹了基因工程與微生物發酵所需的相關儀器及其用處。在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學們了解到中心的發展歷程、研究方向、代表性研究成果和擬重點推進的研究項目,特別是在艾滋病、禽流感、戊型肝炎疫苗和宮頸癌疫苗等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4月14日,師生們前往晉江、集美實地考察了福建省鮑魚遺傳育種中心和鮑魚加工廠,深入認識鮑魚產業化養殖中科學與技術的應用。中國是世界最大的鮑魚生產基地,其中,全國超過三分之一的鮑魚產地在福建。這既得益于福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也離不開養殖場先進的養殖技術。在科研人員與工作人員的引領下,項目全體師生參觀了鮑魚的養殖環境與設備。大家興奮地捧起不同生長階段的鮑魚,一一仔細觀察,并積極提問。現場工作人員耐心細致地解答了大家對于鮑魚養殖的相關問題。

            中國-東盟海洋學院依托我校海洋學科優勢,與海洋與地球學院海洋學科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中國-東盟海洋學院作為首批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的建設項目,多年來在外交部、財政部及省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項目建設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當前,在“雙一流”建設的大背景下,進一步密切海洋與地球學院與中國-東盟海洋學院的學術交流合作,必將為學院乃至海洋學科加快邁入世界一流、為國家實施“一帶一路”長期戰略規劃、深化與東盟各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作出積極貢獻。今后,兩院師生間的交流互訪將開啟常態化的新格局。誠如有幸入選此次項目的同學說道:“此次交流讓我們對于海洋科學的重要性以及其未來無限的可能性有了更為透徹的認知,同時也對我們未來將要從事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每一項活動點滴都鐫刻在我們心頭,讓我們受益匪淺。在過程中所收獲的知識與經驗,將會成為我們未來在海洋科學研究上的一大助力”。


            上一篇: 廈門大學第九屆海洋知識競賽圓滿落幕 下一篇: 我院2018年暑期社會實踐動員大會順利召開

            相關文章

            花蝴蝶看片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