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上旬的早晨,空氣里還混合著屬于夜晚和清晨的清涼。5月8日至12日,若是這幾天早近七點時候站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周隆泉樓西側的木芙蓉樹下,就可以看見十幾二十個學生,統一身著印制有“IAS2018”、“鮑”等字樣的黑色T恤,正在候車準備前往島內。他們都是來自于海洋與學院海洋底棲生物學實驗室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為志愿者支持第十屆國際鮑魚研討會的召開。
而隨著12日在連江和晉江的會后考察結束,以“世界之鮑,和而不同”為主題的第十屆國際鮑魚研討會(10th International Abalone Symposium)終于成功落下帷幕。廈門大學海洋底棲生物學實驗室(Marine Benthic Biology Laboratory)作為此次國際會議的東道主,在此次國際會議中同時承擔著包括會務準備、會議現場服務和學術匯報、會后考察組織等各方面的工作,獲得了國內外代表的高度稱贊。

會前組織:事無巨細的籌備工作
從會標征集、網站建設、摘要線上接收、會議手冊排版設計及翻譯,到日程安排、會場準備、志愿者上崗培訓等,如果真列成表將能覆蓋好幾頁的這些內容,從2015年申請到會議承辦權時起,便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并有序地開展。而從2018年3月起,會議籌備更是進入了沖刺階段,會務工作如雪片飄至。
這些繁瑣的事務背后,是包括老師、學生在內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們長達幾個月辛勤的付出。于是有人笑稱,這幾個月里多次置身于過去甚少遇見的情景,包括小小辦公室里腦洞大開的討論,早起參加的冗長會議,對所有細節信息反反復復的確認和不厭其煩的修改,以及“抓壯丁”式的分工協作,但也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嚴謹細致地籌備一場國際學術會議的緊張氣氛,為此勤懇踏實地完成接手的工作。

會議現場:既做志愿服務,也專注學術
5月8日為注冊報到日。機場接機的志愿者一大早到機場就位,手舉“IAS2018”歡迎牌站立一整天,就為了給遠道而來的客人賓至如歸的感覺;同時,會場內已有序地分裝完400份會議材料,注冊報到臺人員分工就位、準備好迎接參會人員。
而在之后的正式會議期間,志愿者們的工作任務既多且雜。會場內的燈光、音響、幻燈片視頻播放,咨詢臺、秘書處、會場引導、控臺操控、現場翻譯,哪一處都要以專業的態度做到耐心細致,減少和防止缺漏。而試想,來自20個國家及地區的360多名參會者,若有著各種問題及突發情況,志愿者們都必須在克服語言問題的前提下,為參會人員答疑解決,其中不易可見一斑。


除了志愿者外,實驗室的老師和學生們還要以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參加到會議中去。柯才煥教授在5月9日上午做了關于“中國鮑魚研究與產業發展前景”的大會報告,游偉偉副教授主持了一場關于“全球氣候變化與鮑魚”的專題討論會,其余實驗室成員共有10篇分會場口頭報告和11篇墻報,分別就環境脅迫(高溫、低氧、酸化等)、鮑基因組學與育種、鮑營養與免疫等方面進行報告,充分對外展示了廈門大學海洋底棲生物學實驗室在鮑研究中所做的工作。其中,博士研究生於鋒還獲得了大會唯一的研究生最佳墻報獎。

會后考察:鮮活的鮑魚產業現場
中國鮑魚產量在過去幾年里都保持著占世界鮑魚總產量90%以上的優異成績,而作為其有力支持的是大規模工廠化的鮑魚養殖模式、優質的苗種培育、以及廣大養殖業者和科學工作者的勞動與智慧。
5月12日,在實驗室的安排和帶領下,近百名境外代表分赴“鮑魚特色小鎮”晉江市金井鎮及“中國鮑魚之鄉”連江縣進行實地產業考察。從育苗基地、養殖漁排到活鮮運輸船、集散中心,充實有趣的產業考察向來自全球的業者展示了“研發—種苗—養殖—加工—流通—餐飲”這一完整的中國鮑魚產業鏈。
作為志愿者陪同考察的實驗室老師、學生們為代表們細致地講解了產業考察過程中看到的新鮮事物和有趣情景,及其呈現出來的鮑魚產業發展現狀。無論是海區里吊養鮑魚用的鮑魚籠、陸上工廠水泥池里用于鮑苗附著棲居的薄膜和磚石,還是機械化運作的電器設備等,它們毫無疑問是當下中國鮑魚產業鏈的縮影。代表們從中看到了產業發展的蓬勃生機,并對其運行模式和科研支持十分感興趣,這一點讓同行的實驗室老師、學生們感到自豪,同時感到重任在肩。

國際鮑魚研討會是全球鮑魚行業最盛大、最重要的官方論壇,廈門大學海洋底棲生物學實驗室以東道主的身份順利承辦了此次研討會,不僅增強了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鮑魚行業歷久彌新的傳統文化與蓬勃發展的現代科技。臺前幕后種種,值得一句“你是最好的Benthic!”

文:廈門大學海洋底棲生物學實驗室
圖:陳浩然/王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