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響應黨中央關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的號召,2018年3月中旬,海洋與地球學院2017級博士生第一黨支部3名博士生和6名本科生組建了廈門大學“青年紅色筑夢之旅”希望之“光”項目組,對接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羊牯鄉官坑村的貧困戶,致力于發揮學院技術優勢,幫助該地貧困戶開發山區特色魚類養殖產業,實現精準脫貧。
對接成功后,項目組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在先后兩次前往長汀縣官坑村對養殖現狀以及自然環境進行調研之后,項目組最終將光倒刺鲃確定為此次扶貧項目的主要養殖品種。光倒刺鲃俗稱軍魚或光魚,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易飼養、易起捕等特點,為客家人所食用的一種中高檔魚。由于比較小眾,目前光倒刺鲃的市場資料還十分缺乏。為了調研光倒刺鲃的市場情況,了解該魚在福建地區小眾的原因及其市場接受度,項目組成員們利用小學期的時間,開展了包括實地調研和科普宣傳等系列活動。
一、走進龍巖長汀:絕知此事要躬行
為深入了解革命老區長汀縣的淡水魚類生產和消費現狀,2018年6月30日-7月1日期間,希望之“光”項目團隊派出以6名本科生為代表的小分隊——廈海追光實踐隊走進龍巖長汀,對長汀縣的淡水魚類養殖和消費現狀進行調研,同時探索在當地構建智慧漁業的可行性。
歷時兩天的實踐調研,實踐隊成員們對養殖戶、銷售商、相關部門等進行了走訪調研:
為了解長汀縣的淡水魚類養殖現狀,項目團隊探訪了當地養殖戶曹延洪,并在其帶領下對當地的淡水魚類養殖基地進行考察。此次調研項目組了解到,目前當地的魚類養殖產業中,養殖技術的問題正在逐步改善與解決,但養殖成本高、產量低、銷售路徑狹窄正成為當地漁業發展重大阻力。
為了了解長汀縣魚類消費現狀,實踐隊成員通過實地采訪和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多家農貿市場與餐廳的消費者進行了調研,收獲頗豐。其中,青石板餐廳對實踐活動表示了高度的贊賞,在耐心細致地介紹了該餐廳對淡水魚類的消費現狀后,還熱心地邀請項目組成員品嘗了店里的特色魚類美食。
縣團委熱情接待了實踐隊一行。長汀縣團委副書記田偉回顧了廈大遷至長汀辦學的光榮歷史,對廈大人勇于實踐、敢于追夢的精神十分敬佩,對團隊此行表示了熱烈的歡迎,同時提供了必要的引導介紹。此外,團委負責人還對長汀縣近年來的漁業養殖和生產情況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并帶領項目組成員參觀了長汀縣“客家紅”青年創業孵化基地。董事長葉建官提到:“青年人要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大學生要敢于走出大學的象牙塔,走入社會去了解社會”。同時,他還介紹了自己的創業經歷,他說,高中時期社會實踐給了自己很大的啟發,大學生走進社會、了解社會對自我成長和創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為了制作項目宣傳視頻,實踐隊成員在調研結束后探訪了長汀縣的紅色舊址群旅游區,在采集素材的同時,領略大美長汀,感受紅色革命老區的氣息。
此次走進長汀的調研活動不僅讓項目團隊對革命老區長汀的淡水魚類生產、消費現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讓團隊成員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人有理想也要有擔當,大學生要敢于走出象牙塔,了解社會了解國情,為祖國的發展進步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特色魚類美食品鑒會:“魚”你有個約定
為了調研消費群體對光倒刺鲃的認識情況和接受程度,同時對光倒刺鲃進行推廣和宣傳,項目組擬開展系列宣傳推廣活動。2018年7月9日下午,希望之“光”項目團隊聯合海洋與地球學院博士生2017級第一黨支部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競豐餐廳前廣場上舉辦了一場特色魚類美食品鑒會活動。
活動當天,成員們通過對科普知識海報的現場講解、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海洋光語”等形式對光倒刺鲃進行普及和推廣。活動還專門邀請了廚師分別用光倒刺鲃、草魚和鯽魚制作特色美食,在活動現場分發給參與同學進行品嘗,并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廈大師生對光倒刺鲃的認識和接受程度。
此次活動得到了學校第四屆“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組織工作組、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團委老師們的支持與指導,同時也得到了志愿者們的幫助。在多方支持下,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蜉蝣雖小,濁水不居,這既是光倒刺鲃(光魚)的特色,也是希望之“光”項目組對自身的定位。十幾年前的光魚也只生長在山間的溪流中,只為少數人所知。項目成員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仿生態養殖出的特色魚類帶進尋常百姓家,為養殖戶帶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光,對接一戶脫貧一戶,從做好一條光魚開始積累經驗,用自己的行動支援國家的“精準扶貧”戰略,扎根中國大地,書寫人生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