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促進其全面發展,今年,海洋與地球學院積極響應校團委號召,組織學生參加了以“青春大學習,奮進新時代”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11月1日中午,學院暑期社會實踐總結評優大會在希平樓C2-403隆重舉行。學院團委書記吳珊珊、副書記侯佳君,兼職輔導員主翔宇等老師,學生會主席王宏偉、團總支書記林姍、往年實踐隊優秀成員姚野、青協前副主任毛梁杰等同學出席本次大會并擔任評委。參加會議的還有實踐隊隊員代表和部分大一新生。2018級本科生廖倚主持會議。
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紹了本年度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和目的,對實踐成果展示環節的規則作了詳細說明,并邀請各實踐隊代表依次上臺展示實踐成果、分享實踐感悟。
今年,學院所組建的14支實踐隊全部參與此次總結評優活動。有的實踐隊充分發揮海洋學科優勢,積極宣傳海洋環保。如,“海森尋鷺”實踐隊深入白鷺棲息地,呼吁人們共同治愈紅樹林的傷疤;“再續白鷺緣”實踐隊調查了白鷺的生存現狀及周圍環境,號召大眾用實際行動關愛這群白色精靈;“不塑之廈”實踐隊進行海灘調研,關注塑料垃圾演化成的微塑料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海底不撈”隊調查與宣傳可持續海鮮消費,呼吁消費者保護海洋;海洋社團蔚藍社聯合多校組建“藍色營”,凝集大眾,共護蔚藍。有的實踐隊深入學習和踐行十九大精神,如“青春廈基層”實踐隊積極開展調研活動,了解高校在校生對“下基層”的看法;“小海洋”實踐隊積極響應“海洋強國”的號召,以廈門大學海洋科技博物館為據點,以多種形式開展活動,積極宣傳海洋科普知識;“廈海追光”實踐隊以科技助農,了解長汀淡水魚養殖現狀,提出可行性改進建議,旨在為養殖戶開辟一條扶貧致富之路。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廈古擷英”實踐隊和“漁村記憶”實踐隊帶領同學們回歸傳統,調查研究廈門地區的古建筑以及漁村的現狀。針對“養老、孝老、敬老”這一主題,“晚峰尚含妍”實踐隊通過實地走訪廈門市多家養老機構,給老人們帶去實實在在的關懷。還有的實踐隊深入領會國家戰略需求,開展了專業方面的調研,如“牧漁以聲”實踐隊瞄準福建省國家級海洋牧場,探索智能聲學養殖技術的奧妙;“寧的海”實踐隊深入了解寧德地區的海洋經濟與地方發展關系問題;“future of ocean”實踐隊主要著眼調研廈門市海洋科普現狀。
在各支實踐隊展示結束后,學院團委書記吳珊珊老師發表總結致辭。她首先肯定了今年社會實踐活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指出今年的實踐內容、形式以及成果展示部分總體水平較往年有明顯提高,一些實踐隊在往年實踐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成果更加豐富和飽滿。與此同時,她也提出了同學們在實踐中存在的幾點不足之處,如調研基礎數據展示不足、調研結果分析不夠詳細等。
經過評選,最終“漁村記憶”、“不塑之廈”被推選為校級優秀實踐隊,“海底不撈”、“廈古擷英”、“牧漁以聲”、“小海洋”四支隊伍被評選為院級優秀實踐隊。
本年度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主題豐富,緊扣時代熱點,充分發揚海洋學科優勢,成果較為豐碩。各隊伍展示成果、交流經驗的同時,也讓2018級新生對社會實踐有了直觀的印象,初步了解了在大學生中開展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對未來如何更好地實現學用結合、成長成才也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