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以廈大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精神激勵師生們愛校榮校、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12月27日晚,我院邀請了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閩江學者特聘教授鄔大光為學院師生作了一場題為《廈門大學典故與文化底蘊》的講座,講座在德旺圖書館一號報告廳舉行。
本次講座由院黨委書記陳東軍主持,黨委副書記鄭碧嬌、董云偉,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徐鵬,團委書記吳珊珊、副書記侯佳君,輔導員曾隆隆和數位新進教師出席講座,全體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共計500余人參加了此次講座。
講座開場,鄔大光教授先講述了自己近日在湘西考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他引用自己的新作《元旦抒懷:火坑屋的熏味》深入淺出地描述了他對當代大學教育的看法。他說,“課上是烤,課下是熏”。大學的文化是熏出來的,減少烤的溫度,增加熏的作用,大學的味道就出來了。鄔大光強調,當今大學生最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人文素養以及對大學文化底蘊的了解。教授一個接一個拋出的犀利問題,令在場的師生們陷入了沉思。
隨后,鄔大光圍繞家國情懷,介紹了廈大“校主”陳嘉庚的一生。嘉庚先生一生興辦了119所學校,20歲辦“惕齋”是他捐資興學的起點。此外,據統計,抗戰中南洋華僑所捐物資占所有物資的1/3,“嘉庚先生對于抗戰的貢獻是巨大而且空前的!”鄔大光慷慨激昂地說,“他是當之無愧的‘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鄔大光指出,廈門大學最值得我們驕傲的東西,是“校主”嘉庚先生在辦學之初就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體現在嘉庚建筑中,體現在校歌、校徽、校訓中,存在于長期以來的辦學理念與辦學實踐中,綜合凝煉為“大愛精神”。嘉庚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大學文化的苦心經營者”。緊接著,鄔大光從校歌、校訓、校徽、嘉庚建筑、校名、院系調整、校慶等七個方面向大家詳細解讀和闡述了廈門大學的典故與文化底蘊。他認為,嘉庚先生為我們帶來了四點啟示。一是大學的本質是大愛,而大愛是仁愛、嚴愛、博愛,而非溺愛;二是當代大學生應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同校主陳嘉庚一樣“志懷祖國,希圖報效”;三是要有止于至善的精神境界。這是每一個廈大人都應有的精神氣質,無論是順境,逆境,都能夠堅守底線,堅持理想追求,永不停息;四是時刻銘記感恩、責任與奉獻,這一點無疑是對陳嘉庚先生一生不忘中華、自覺承擔國家責任和歷史使命的高度概括。
在近兩個小時的演講中,鄔大光教授以深厚的學識、開闊的視野、新穎的思路,機鋒棒喝,發人深省。臺下師生凝神靜氣,認真聽講。講座結束后,鄔大光與師生們還就不同校區之間的文化差異、文化傳承,什么樣的老師是好老師,“雙一流”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
本次講座契合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向師生們傳達了高校的辦學目標,引導廣大學生做“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新時代青年。陳東軍在總結時提到,大學文化是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積淀,也是師生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是一所大學永續發展的源頭活水,值得廣大師生珍惜、傳承和發揚。會后,同學們表示,為自己在廈門大學這樣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學學習、生活感到自豪,對未來的前進道路更加明確,對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信心倍增。老師們也就師德師風、校園文化建設等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