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1. <tbody id="bmdbm"></tbody>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2. <menuitem id="bmdbm"><ins id="bmdbm"></ins></menuitem>
    
    
  3. <tbody id="bmdbm"></tbody>
    1. <menuitem id="bmdbm"></menuitem>

          1. <bdo id="bmdbm"><strong id="bmdbm"></strong></bdo>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廈門大學2019年“海絲學堂”第一航段圓滿結束

            時間:2019/07/31

            來源:海絲學堂第一航段

            瀏覽:

                  7月24日至30日,歷經7天的海上科學考察,來自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等12個學院的共計22名本科生順利完成了2019年“海絲學堂”廈門-三亞航段的實習任務。海洋與地球學院蔡平河教授擔任本航段首席科學家,教務處陳雪芬副處長,環境與生態學院馬劍教授,海洋與地球學院李超副教授、團委副書記侯佳君等10名老師全程參與指導。

            打破專業壁壘,促進學科融合創新

                  本航次依托廈門大學“嘉庚”號科考船,以“海上廈大”之名,打造具有廈大特色的海洋科學綜合實踐平臺——“海絲學堂”。第一航段首次對地學部之外的各學院學生開放,經過遴選,來自人文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等10個學院的學生參與了實習實踐。

                  航次主題為南海北部動力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海上實習項目包括海洋化學、海洋生物、海洋物理、物理海洋和海洋地質五個部分,共有14個站位,分成四個小組輪流作業。作業項目包括水下通信、CTD采水、水下生物拖網、地質柱樣等。從未接觸過海洋的同學們對每個環節都充滿了好奇。他們通過“單層生物拖網”作業,利用不同的網孔采集到了不同類型的生物;他們在顯微鏡下發現了一滴水的奧秘,浮游動物、植物在這里聚集;他們也在“地質柱樣”中采集到了3780米的深海泥,并通過分析了解海洋環境的演變過程。甲板上忙碌的身影和每晚燈火通明的實驗室是大家共同努力的見證。盡管每天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盡管海面上一直艷陽高照、持續高溫,同學們的熱情依然不減。大家紛紛表示非常珍惜這次寶貴的實習機會,因為對于大多數同學來說,這是一段在本專業永遠無法獲得的經歷,在這里深刻體驗到了海洋科學研究的艱辛不易,更感受到了海洋學科的獨特魅力。

            推進“三全育人”,專業思政同向同行

                  出海科考講求團隊合作。行前,海洋與地球學院院長王克堅、黨委書記陳東軍、副院長陳敏、王海黎,黨委副書記鄭碧嬌等一同送船,對參與此次科考的師生給予了叮囑和關懷,充分體現了學院對此項目的重視。24日晚,在學院團委副書記侯佳君老師的帶領下,全體師生參與了首次破冰活動,同學們做了生動有趣的自我介紹,老師們則分享了自己的出海經歷,拉近了彼此的距離,緩解了許多同學們第一次出海的焦慮,同時還增強了團隊合作意識。

            出海科考要將安全放在首位。“嘉庚”號科考船于25日上午啟航,午飯后,船長組織開展了安全培訓,讓全體人員熟悉救生服、救生筏等安全救生設備的使用以及安全逃生技能,此后拉響“棄船”警報,進行了模擬逃生演練。緊接著,探測部吳學文老師分別從人身安全、儀器安全、數據安全、政治安全等方面為大家講解了科考安全注意事項。安全教育作為此次“海絲學堂”的第一課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此外,船上的工作人員還就登船須知、垃圾分類、餐飲制度、防治暈船等各方面做了非常詳細的講解,為同學們的海上科考和生活提供了具體而實用的指導。

                  開展特色“海絲黨團課”,注重思想引領。在“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指導下,“海絲學堂”致力于培養卓越的海洋人才。為強化同學們對海洋學科的認識和體會,首期黨團課的主題聚焦“領略海洋人的初心和使命”,讓大家通過觀看視頻、閱讀分享,聆聽老一輩海洋人講述海洋故事、回顧廈大海洋科學史,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海洋事業的蒸蒸日上和海洋科研從篳路藍縷到環境條件優越的發展過程,勉勵同學們珍惜當下的科研機會,傳承海洋人的精神,爭取跑出更好的成績。蔡平河教授受邀參加并分享回顧了其導師黃奕普教授對他的科研訓練,他強調指出,年輕人應該持續性地在某個領域開展研究并力爭有所創新,不要怕浪費時間,因為你現在種下的種子,不知道在哪一天就能生根發芽。同時,“一分鐘海洋”微團課、唱響紅歌、勞動實踐等多種方式讓黨團活動豐富多彩,讓思政教育入腦入心。

            開設科普講堂,讓海上實習生動有趣

                   一次次的生物拖網,一次次的掛瓶,一次次的化學實驗,盡管海上實習非常辛苦,同學們依然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他們知其然,還想知其所以然。因此,利用實驗間隙和吃飯的時間,大家紛紛向專業老師請教,試圖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識。于是,注重趣味和科普的“海絲科普講堂”應運而生。第一期主題為“懶人做實驗之漫談自動分析”,主講人是馬劍老師。“大家這幾天應該充分感受到做實驗的辛苦了吧?誰不想要躺著就能把實驗做完呢?如果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實驗,為什么它就不能自動完成并導出數據呢?”通過這三個問題,馬老師帶大家走近了他的研究領域:自動分析系統的研發。舉個例子,給100個試管滴加50mL的溶液,如果手動完成需要很長時間,但是自從有了自動滴定儀,它徹底解放了實驗者的雙手,實驗時間也大大縮短了。自動分析系統的開發大幅度提升了實驗效率,目前自動滴定儀、自動洗瓶機、自動進樣器等都已經廣泛運用。為進一步拓寬同學們的視野,他還介紹了手機APP與分析化學的結合應用。這場講座為同學們打開了新的思路:按部就班未必是好事,唯有創新才能推動科技進步。

                  第一航段首戰告捷,第二航段“嘉庚”號將繼續沿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駛向馬來西亞巴生港,與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師生共同開展海上實習實訓,真正建成跨洋越海之廈門大學“海絲學堂”。期待接下來的航次中同學們不僅積極參與專業實習,還能沿著海絲之路積極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認識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


            上一篇: 高崎小學參觀海洋科技博物館 下一篇: 韓瑞大學國際水產科學研究院教授團參觀海洋科技博物館

            相關文章

            花蝴蝶看片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