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團隊主要做的是什么?”
“鮑的生物學與種質資源研究。”
“如果通俗易懂一點講?”
“通過鮑良種培育和養殖技術進步,讓中國鮑魚產業的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讓老百姓可以吃到更高品質的鮑。”

廈門大學特聘教授、鮑種質資源創新研發團隊的負責人柯才煥這樣向央視記者簡要介紹他們的科研團隊正在著力做的事情。他告訴采訪的記者,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鮑魚生產國和消費國,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中國2018年的鮑產量達到世界產量的90%以上。中國數千年的鮑飲食文化,固然給鮑帶來“海產八珍之首”的美譽并將其推入高端食材的行列,仍未使其避免產品規格小、同質化現象嚴重、產業國際競爭力弱的困境。
其實,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柯才煥教授便帶領項目團隊著力開展鮑的生物學與育種研究,在隨后的二十幾年時間里,他們先后突破系列育種關鍵技術,培育出了國審認可的3個鮑魚新品種(全國僅4個),并通過校企合作帶動中國的鮑魚養殖業踏上從規模數量增長為主、到質量效益提升為主的產業轉型之路,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鮑魚產業的發展。

瞄準社會需求潛心培育新品種,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破解當前經濟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也是高校發揮學科、人才和科技優勢,以科技成果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多年來,我校鮑種質資源創新研發團隊(下稱“團隊”)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瞄準社會需求潛心培育系列鮑魚新品種,滿足我國鮑養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
首先是成功培育雜色鮑“東優1號”, 解決南方養殖產業發展困境。我國南方傳統養殖鮑種是亦被稱為“九孔鮑”的雜色鮑,因死亡率高,養殖產業發展一直未有突破。團隊針對這一問題,率先從日本引進雜色鮑群體,實現種內不同地理群體間雜交技術,培育出福建省第一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雜色鮑“東優1號”(2009年獲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該品種的突出特點是抗病力強,養成期存活率較原有雜色鮑養殖種高出30%以上,增產效果顯著,很快便在我國南方福建、廣東和海南等鮑魚養殖區大面積推廣應用。同時,團隊通過親鮑和苗種輸送的方式,將該品種推廣到我國臺灣地區,對重振臺灣“九孔”養殖產業起到重要作用,成為海峽兩岸水產科技交流一個新亮點。2013年10月,臺灣《養魚世界》以封面文章正面介紹了項目組培育的雜交鮑在臺灣的養殖情況。“東優1號”雜色鮑新品種的培育及推廣應用獲2013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其次,因地制宜培育西盤鮑。近些年,原產于溫帶的皺紋盤鮑成為了我國南方的主養鮑種,在水溫較高的福建亞熱帶海區,常因夏季持續高溫造成養殖鮑大量死亡,嚴重影響產業的健康發展。針對這一產業問題,團隊以耐高溫和高存活率作為育種目標性狀,通過配套系雜交育種技術,培育出耐高溫能力強、養殖成活率高的種間雜交鮑新品種——西盤鮑,于2014年獲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并在福建及廣東粵東等養殖區進行養殖示范,度夏成活率和養殖單產明顯提高。2011~2018年間,累計在福建、廣東等地推廣“西盤鮑”新品種10.33億粒,創產值14.61億元。通過推廣養殖“西盤鮑”,有效緩解了我國南方海區夏季因高水溫導致養殖鮑大量死亡的現象。
其三,迎難而上培育綠盤鮑,實現我國鮑魚產業升級,成功向大鮑進軍。我國鮑魚年產量達16萬噸,產值200多億元,但養殖的都是中小規格鮑魚,產品單一且在市場上位于中低端,高價值的大規格鮑魚長期被國外進口的野生鮑占據,我國鮑魚產業界長期以來被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所困擾。如何克服這一瓶頸,實現我國鮑魚產業從產量經濟到品牌經濟,打開產業新局面?廈大鮑魚科研團隊急產業之所需,迎難而上,抓住種質創新這一龍頭全力開展高端大規格鮑魚新品種的培育。
團隊獨辟蹊徑引進美國綠鮑,先后突破了鮑親本同步促熟、種間雜交、性狀評估和遺傳鑒定等系列育種關鍵技術,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克服了種種困難,經過十年的努力堅持,終于在2019年培育出國審通過的水產新品種——綠盤鮑。該新品種擁有生長快、耐高溫和規格大的顯著優勢,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養殖戶的熱烈歡迎,在鮑魚產業界引起強烈反響。
綠盤鮑耐高溫能力提高2℃,生長速度快,產量提高1倍以上,尤其是可養成單只重量超300克的高價值大規格精品鮑,單價是普通養殖鮑魚的2~3倍。今年5月份,福建省養殖的一只重達702g的綠盤鮑,在珠海舉辦的“尋找中國最大鮑魚”活動中一舉奪得了“鮑王”的美名。該新品種的研發與應用打破了國內高端鮑魚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填補了國內大規格精品鮑魚的市場空白,延伸了鮑魚產業鏈,產業結構得到有效補充和優化,為我國鮑魚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著眼行業發展全局,深度合作交流助力發展
團隊積極發揮科研、科技優勢,主動作為,多措并舉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立足科學研究,長期以來與產業保持密切互動。近年來與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晉江和平潭等海洋漁業主管部門多次合作舉辦培訓班和現場觀摩會,給基層水技人員和養殖從業者講解傳授鮑魚養殖新品種和新技術,累計培訓人員1000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層水技人員的技術服務水平和養殖從業者的能力。
積極搭建平臺,促進行業內的交流合作,凝聚合力促發展。從2008年開始,發起舉辦 “全國鮑魚產業發展研討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該會每年都吸引來自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地的產業界同仁,已成為亞洲地區最具影響力的鮑魚產業盛會;此外,2017年,柯才煥教授還牽頭發起成立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鮑魚分會”,分會匯集了國內鮑魚產業鏈相關的主要企業,旨在整合業內資源、分享交流經驗、優化產品結構、討論解決問題,共同推動中國鮑魚產業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分會已成功舉辦多次專題研討會,已成功協助連江縣人民政府開展了2個行業標準制定工作,并配合地方政府舉辦了“福建鮑魚節”和“泉州鮑魚文化節”等活動,這一系列舉措有效推動了鮑魚文化的傳播和產業的健康發展,也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智力支持發展中國家,大大提升我國鮑魚產業的國際影響力。經過近十年的蓬勃發展,我國的鮑魚養殖產量在全球占比超過90%,為提升中國鮑魚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團隊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等多種方式,大力推動國際化交流。

自2011年起,團隊承擔了商務部對外援助培訓項目“發展中國家海水養殖技術培訓班”研修學員的技術培訓工作,為來自亞非拉等國的學員開展鮑魚養殖技術現場培訓,使海外學員全面了解我國鮑魚養殖技術的現狀和應用,為擴大鮑魚產業的對外影響起到積極作用。2015年,團隊負責人柯才煥教授被國際鮑魚協會授予杰出貢獻獎,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華人科學家。2018年,團隊代表廈門大學承辦了第十屆國際鮑魚研討會(廈門),來自20多個國家的鮑魚相關企業以及科研學術機構共360多名代表參會,創下歷屆參會人數之冠,會后還組織近百名國外代表參觀了福建的鮑魚養殖場和加工廠,展示了我國鮑魚養殖產業的規模和實力,深受國際同行贊賞。
“過去十幾年,從陸基養殖到海區吊養,從北鮑南養馴化到南鮑北上度夏,許多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促成了鮑魚品種的不斷迭代,使得中國的鮑魚養殖技術走向世界前沿。我們對中國鮑魚養殖產業應抱有自信。”柯才煥教授欣慰表示。
也正是得益于團隊及更多從業人員的共同努力,展望未來,中國鮑魚行業“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道路,已在腳下延伸。
(海洋與地球學院)
責任編輯:黃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