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嘉庚”號科考船率先出航,開啟2020年全國首個科學調查航次,30多天后安全歸來,超額完成了原定科研任務。
向海而行:
敢于擔當,常態化疫情防控中的首次起航

“出發?不出發?”受疫情影響,2020年初“嘉庚”號科考船的首航安排一直處于未確定的狀態。
“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4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強調。
“決定了,就在15日,出發,赴南海。”經過校黨委、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船管中心、項目組科學家的充分溝通、調研與研判后,“嘉庚”號科考船定于4月15日從廈門起航,赴南海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計劃南海中部海盆綜合科學考察航次春季航段(NORC2019-06的水文生化航段)調查任務。
果斷決策的背后是科學的規劃和充分的準備!
出發前數周,校黨委召開了“嘉庚”號防疫工作專題會議,做出全面細致的工作指導。科考船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工作組,編制防控工作方案;建立出海人員健康管理臺賬,密切跟蹤每位參航人員出海前14天的健康記錄和旅居史、接觸史;安排專業機構對所有參航人員進行心理健康測評與2次核酸檢測;邀請感染管理科醫生登船做疫情防控專題講座。科考船更是聯動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東海第二救助飛行隊,開展“硬核”應急演練,模擬“海陸空”船岸聯合疫情防控,進一步完善了應急方案的實操性和可行性。成立本航次(KK2001)臨時黨支部,航次首席科學家郭香會任支部書記,在防疫特殊時期充分發揮黨員同志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為科考任務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在學校的整體統籌下,在學院的扎實推進下,在項目組的積極落實下,出發前的“嘉庚”號,疫情防控工作已經先“出發”了。
一切就緒,且待揚帆。4月15日下午六點,廈門港,“嘉庚”號起航!
伴海而生:
統籌兼顧,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科研的一流航次

從4月15日起到5月21日,“嘉庚”號科考船走了37天、8665公里航程,濃縮成了一本41頁的航次報告。
翻開航次報告,其中列出的22項防控經驗要點中,除了有例行消毒、定時測溫等常規防控工作的安排,還有一些溫馨的提示和細節的考量:要重點照顧好暈船的隊員,上火的、犯胃病的也要對癥下藥,在餐廳要引導先洗手、再量體溫、再取餐、幫助大家養成習慣……關懷到人是疫情防控的本意。
疫情防控落實到位了,航行和科研就有了底氣和信心!
在航次報告中的作業列表里,詳細記錄了336個作業項目的站位名、作業內容、作業人、作業時間。列表完成后,是CTD 采水168次,湍流剖面儀觀測137次,多層生物拖網20次,大體積泵11次,布放回收潛標7套,其中CTD采水量還打破以往記錄。細致的安排和扎實的推進,讓此次科研任務順利完成。
航次首席科學家、航次臨時黨支部書記郭香會回憶到,“剛開始我們也非常擔心。萬一出現一例發燒,我們就要立即返航,所以防控工作抓得很緊。”她笑著說到,“我與船長一直堅持帶著口罩,其他人看到也就不敢脫了。一直繃著這根弦。兩周后,精神壓力總算小點。”
與海共舞:
齊心協力,超額完成任務偶遇驚喜的圓滿航程

5月20日下午,返程中的“嘉庚”號經過赤潮影響的外邊緣。此時正逢近百名科考人員奔赴福建近海5個有害赤潮高發區,聯合開展“福建近海有害赤潮同步觀測和預警預報研究”的“百人大會戰”。“嘉庚”號正在經過的區域是“百人大會戰”很難做到的“外海區”。在與對方溝通后,“嘉庚”號也加入其中。先從航行南海的海盆模式緊急調整為近海模式,克服了部分科研儀器不契合、缺少過濾裝置、采集材料不足等問題,群策群力,用了7小時,對廈門灣外斷面6個站位進行了采樣。“船長都累壞了,沒有采樣任務的隊員都跑來幫忙。”在團隊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這個臨時增加的“即興”科研任務。
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離不開大家齊心協力的努力!
不只是這場被大家笑稱為“命中注定不能錯過的史無前例的百人大會戰”。航行途中,海洋的變化莫測,會帶來些許意外,樂觀的廈大海洋人,總能團結應對,偶爾還能遇上驚喜。有兩天海況較差,項目組立即調整了路線,重新規劃了科研進度。不僅意外留出了休整時間,讓大家湊在一起,包了上千個五彩餃子。且于當天晚上,還偶遇了難得的“超級月亮”。“自助者天助”,仿佛大海也在用一幅幅靚麗的風景回饋這些團結奮斗的人們。
一個月的航程,也成為最好的育人教材。航程結束時學子在朋友圈寫到:“一起暈船、一起熬夜、一起實驗、一起談天論地,船上的人兒美好難忘。”“悄悄將這同船共渡之情收起,將守望相助往后延續,將嘉庚精神繼續傳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