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海洋與地球學院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海洋科學夏令營”圓滿結束。來自全國25省市、60所高校的近130名優秀大學生順利完成了夏令營的各項任務并取得結業證書,其中,90名營員獲得了“優秀營員”稱號。
因受疫情影響,夏令營采用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模式,首次“云上”夏令營活動也有著別樣的精彩。學院籌備工作組多次召開會議,就夏令營活動進行了全面的統籌安排,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學院的學科特色、人才培養和科研實力。短短3天的夏令營,專家講座、優秀在校生分享會、“嘉庚”號科考船和東山海洋觀測站線上展示以及各系專業介紹等活動紛紛亮相,精彩紛呈。

大咖紛紛亮相,各系大顯身手
與往年相比,本屆“云上”夏令營徹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有力集中了學院的優勢資源,導師們的參與熱情更高,與營員的互動更加頻繁。
7月19日上午,學院隆重舉辦了開營儀式,儀式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線下在希平樓C2-403舉行,線上則通過“隨會”進行直播。中科院院士、廈門大學地學部主任戴民漢,海洋與地球學院院長王克堅,副院長柯才煥,研究生教學秘書鄒良榮及來自廈門大學的32名營員出席了線下活動。柯才煥副院長致開營詞并主持了儀式,王克堅院長為全體營員做學科介紹。隨后,戴民漢院士和柯才煥副院長為營員們帶來了兩場精彩的專題講座,讓營員們近距離領略了海洋科學的神秘和魅力。



為了讓營員對學院科研實力、師資力量、各個學科方向的具體研究領域、科研成果有個全面的了解,7月20日下午各專業介紹會同時開展,各系“大咖”云集,紛紛亮出了各自的特色和亮點。在海洋生物專業分會場,中科院院士焦念志著眼于當下氣候變化以及當前建設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強烈需求,做了關于海洋微型生物與氣候變化的報告,旨在為廣大營員提供一個宏觀的背景和研究思路。他鼓勵各位營員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開啟自己的科研探索之路。各系領導、研究生導師齊上陣,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各自學科方向的研究內容。在物理海洋學系分會場,系主任江毓武老師為主介紹了物理海洋學系的師資以及科研平臺,講解專業而不失幽默。海洋化學系副主任汪冰冰老師介紹了海洋化學系整體概況,高樹基、張潤、蔡明剛、王杉霖等老師也分別介紹了各自課題組的研究內容。各個專業的老師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營員們也認真聽講,互動積極,活動氣氛熱烈而愉快。廣闊的學科發展前景,開放包容的學術氛圍深深吸引了營員們。


營員李亞杰談到:“戴民漢院士百忙之中抽空為我們講述海洋科學的已有成果和美好前景,讓我深深驚嘆于海洋的神秘和富有。分專業介紹時,各位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又帶我進入了許多之前不曾了解的新領域。”
云端走心分享,線上互動熱烈
7月19日下午,學院各專業優秀碩博生代表共計11人在線與營員們進行了分享交流,交流會按照專業方向分成了5個會場。學生代表們從文獻閱讀、基礎實驗、出海和極地科考等方面和營員分享了自己在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的求學科研經歷。趙秧秧是來自海洋化學專業的博士生,目前正在國外交流,他克服了瑞士與國內8小時的時差,與營員們分享了“為什么要選擇讀博”“如何進行科研寫作訓練”,帶領營員們更好規劃未來。同樣來自海洋化學專業的王博和營員們分享了極地科考的經歷,展示了頑強的廈大海洋人如何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做斗爭,如何克服身體的極限完成了一系列科考任務。來自海洋物理專業的宋忠長為營員們分享了從本科到博士期間在廈門大學的成長歷程以及曾在美國交換學習的經歷,勉勵同學們多讀書、多運動、注意找好科研與生活的平衡點,讓營員們了解真實的科研生活狀態。來自海洋地質專業的程偉東今年剛剛碩士畢業,他放棄了城市優越的生活環境,選擇回到家鄉江西做一名基層選調生。談起研究生期間的理想與規劃,他指出,要把“個人夢”融入“中國夢”,以“青春夢”托起“中國夢”,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營員們深受感動。
盡管與學長學姐只能在云端相會,各組營員依然興趣盎然,認真聆聽。他們表示,學長學姐們關于科研、關于個人發展、關于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建議都非常實用,走心的分享引人深思,受益無窮。
云游“嘉庚”號,連線“東山站”
除此之外,“嘉庚”號科考船以及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也為營員們精心安排了節目。7月20日上午,兩場直播活動如火如荼開展起來。正在西北太平洋執行KK2003航次的“嘉庚”號科考船與營員們進行了“云上”互動,首席聯合工作組成員陳蔚芳老師首先為大家做了航次介紹,指出這是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的首次出境科考,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海洋荒漠”重大項目的第一個科考航次,為期50天,航程約6700海里,目標海區是西北太平洋的海洋荒漠區。葉成淼老師和科考隊員張欣如分別帶領大家參觀了實驗場景和“嘉庚”號內部空間,多次參與“嘉庚”號出海的馬明蕾為大家生動講述了科考趣聞。雄偉的“嘉庚”號和蔚藍的大海交相輝映,為營員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大家紛紛在評論區留言,表達內心的激動。


緊接著,東山站的蔡思奇老師為營員們介紹了東山站的概況,選址于此主要在于這里是東海和南海交界點,又位于省級珊瑚自然保護區的南緣。他還帶大家了解了氣象觀測、珊瑚瀏覽觀測和水動力觀測系統的運行模式,重點突出介紹了東山站的亮點——海水系統。此外,也帶大家參觀了實驗室、會議室以及集體宿舍等。此外,營員們還共同觀看了廈門大學宣傳片——《走向世界的廈門大學》,讓同學們一睹“南方之強”的風采,從校史校情、學科構成、學校定位和風土人情等不同角度走近廈門大學。同時還觀看了“嘉庚”號紀錄片,了解這艘船不凡的建設歷程,在“遠洋行科考,千古頌嘉庚”的堅持中讀懂嘉庚精神、科學精神與海洋文明,讀懂廈大海洋學科的初心和使命。
營員彭嘯說,“這三天的云夏令營讓我了解了海洋科學的遠大前景,視頻連線‘嘉庚’號和‘東山站’讓我對蔚藍的海洋世界有了更美好的向往,更加堅定了我想探索海洋的決心。”
7月21日上午,營員們按專業分組,順利完成了面試考核,至此,夏令營活動落下帷幕。老師和志愿者們在營員微信群中表達了不舍,他們期待與營員們再次相見于百年廈大的鳳凰花下,歡迎同學們加入海洋與地球學院的大家庭中來。營員們也紛紛表達了感謝之情。秦和才表示,“雖然本次夏令營在線上舉辦,但是依然能從屏幕里感受到廈大的美麗和智慧,對廈大充滿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她僅僅是最美校園,更是無數個偉大的成就匯聚成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老師們嚴謹的教學和科研態度,學長學姐們耐心答疑解惑,這更使我堅定了想要進入廈門大學深造的決心。”侯懿玲同學感嘆道,“通過幾場學術報告,讓我體驗到了廈大濃厚嚴謹的學術氛圍。通過連線‘嘉庚’號科考船和東山站,猶如身臨其境,讓我切實感受到海洋強國、科技興國的力量所在,讓我更加充滿對科研的斗志以及對廈大的向往。通過與導師們的交流,我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各個實驗團隊的研究方向以及成果,也讓我認定了我想要努力去往的方向。疫情阻擋了我們相見的步伐,卻沒有阻擋我們線上的熱情!最后許一個愿望:希望來年,我能加入你們一起組織夏令營。”
在多方協作和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營員們的積極互動中,海洋與地球學院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海洋科學夏令營”圓滿結束。本次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廈門大學海洋學科的實力與魅力,增進了青年學子對海洋學科的學習和研究興趣,為廣大青年提供近距離了解廈門大學海洋學科的機會,得到了營員們的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