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使命,傳承海洋科學精神
《海洋環境化學》開設已近60載,有傳承更有創新。從上世紀60年代起,中國海洋環境科學開創者之一吳瑜端先生創立本課程并開始授課,編撰第一版講義,系統講授海洋環境中的污染問題,并結合科研進展于1982年出版教材。90年代后,陳于望副教授主講并完成第二版講義,獲福建省優秀課程,時為專業必修課程。2001年,在老一輩教師的幫助下,蔡明剛老師傳承此課程,對其中內容進行補充和更新,20年間先后成為廈門大學精品課程和雙語課程。課程濃縮了老一輩海洋人嚴謹治學的科學精神以及對先進思想的孜孜追求,也滲透了新一代科學家的創新理念和開放視野。
課程在闡述我國海洋環境問題與海洋環境化學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分析存在問題,吸引學生的專業興趣,強化環境的國家屬性,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展現海洋環境化學教學發展歷史,重點介紹廈門大學在海洋環境化學研究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增強學生們的廈大情節和認同感;講述老一輩海洋科學家不忘初心使命、克服艱難險阻、攀登科學高峰的事跡,引導學生們傳承發揚老一輩海洋人的科學精神。
蔡明剛老師要求學生通過大量科研論文閱讀及案例分析,開展密集的讀寫與口頭報告訓練,提高學生閱讀本專業英文文獻能力,強化對科學問題的提煉與獨立思考能力,為本專業本科生進入海洋、環境等地球科學相關領域攻讀碩士、博士生,提供重要、有效的過渡性訓練。正如詹肖茜同學在朋友圈的“高度”總結:“三十秒簽到,一分鐘給答案,三分鐘快速提問,五分鐘討論,十分鐘展示,一周內年度觀測計劃。”此外,大量取自當前全球海洋生態環境問題的案例分析,有效提高學生識別與分析海洋污染問題的實際能力,為進入相關領域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感受中國力量,立志科技興邦
海洋科學源于觀察、調查、測量,作為海洋人,一定要出海,親身感受出海的酸、甜、苦、辣,大海會熱情回饋熱愛海洋、努力付出的人。作為海洋人,同學們對大洋科考、極地科考充滿著強烈的熱情與向往。蔡明剛教授通過理論課程和實踐經歷有機結合,生動講述張國立老師南極科考等案例,強化學生們樹立一流專業思維的重要性,并用生動的中美、中歐科技發展與科考對比,強調國家強盛對科技工作的有力保障,詮釋中國在極地科考中展現的大國擔當和中國力量。張詩雨同學感觸特別深刻:“極地對于我來說一直是好奇但卻遙遠的存在,蔡老師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作為海洋人的探索和專業的態度,這不僅僅是靠著一番熱情,更需要堅韌、嚴謹、專業,以及對于祖國科技的自信和對于自然的敬畏。”
南北極地區是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與全球環境變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人類的生存和命運休戚相關。課程當中,蔡老師通過講述親身參加中國北極科考的經歷,展示了中國極地科考的跨越式發展、中國極地科學家們的甘于奉獻與家國情懷。這里,不僅有穿越東北航道、美國專屬經濟區海域作業等科考過程中受到質疑甚至阻撓,更有雪龍號訪問冰島受到熱烈歡迎、極地破冰過程中深化國際友誼等經歷。同學們深刻感受到,全球極地戰略的國際政治格局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科學是全人類的,科學家則是有國界的。中國極地科研成果來之不易,源于中國對全球治理的擔當和憂患意識,更得益于國家的科學技術發展和強大的國力保障。

擔當中國使命,鑄就世界格局
要關心海洋,不得不正視海洋塑料垃圾問題。科學文獻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首次提到,但并未引起足夠重視。2004年,《科學》雜志發表關于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從近海到大洋,從赤道到極地,從海洋表層到大洋深處,海洋微塑料無處不在。很多微塑料可達微米乃至納米級,肉眼是不可見的,因此也被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課程在闡明海洋塑料垃圾的現狀、危害的同時,還從環境外交方面切入,說明微塑料排海、跨界傳輸等管理及外交問題。同學們從海洋科學自身特點出發,通過組織開展小組討論、辯論及課程seminar報告等方式,分析錯誤,提出可行思路,“獨立思辨始終得到鼓勵,不僅貫穿于授課全過程,并一直閃爍著科學精神”。通過解讀“全球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概念,同學們站在全球視野角度和中華文明高度,樹立以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全球海洋治理的大格局和大思維,發揮我國科技優勢,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海洋環境科研與治理合作。
“中國的環境外交應該立足于全球、地區和雙邊三個層面,要‘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周邊國家就海洋中微塑料的來源、遷移、轉化、歸宿和影響展開合作研究,才能讓我國在微塑料環境外交中化被動為主動,增強我國在相關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維護國家利益,展現責任擔當”,姚程成同學深受啟發。

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共謀全球發展
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天空,建設人海和諧共生共存共榮的海洋生態文明,才能順利推進陸地生態文明建設,也才能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蔡老師整理和講述我國科學家阻擊溴代阻燃劑、日本福島核事故等一系列重要案例,無論線上和線下教學,他都力求用準確的數據與清晰的事實,深刻啟發廈大海洋學子們,務求樹立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與敬畏自然的人文情懷,務必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社會責任與文明擔當。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也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在蔡老師看來,作為海洋人,作為廈大人,就要以日出海上般的磅礴氣勢,以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科學思維和巨大勇氣,以精準、嚴謹和理性的專業行動為支撐,在未來的各個領域與戰線,為全面推進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構建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書寫自己的歷史貢獻。
湯錦銘同學受該課程深深影響,“蔡老師把建設海洋強國、生態強國的思想融入課堂的一點一滴,深入淺出的梳理了國內外海洋生態環境學科的發展歷程,將大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植入大家的心中。”
(海洋與地球學院 鄭碧嬌 崔耀宗 教師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