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晚,由廈門大學研究生院、海洋與地球學院共同主辦的廈門大學第二屆海洋文化科技創新創意大賽決賽在翔安校區希平樓C2-403舉行。
校學生工作部(處)副部(處)長、翔安校區學生辦主任張清榕,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書記陳東軍,黨委副書記鄭碧嬌、邱榮鋒,團委副書記侯佳君、蔡笑霜,教學秘書以及各學院研究生會主席出席并觀看了比賽。
本次比賽還特別邀請了海洋與地球學院高級工程師張朝霞、楊位迪,新聞傳播學院工程師張雨歌,文創設計師林栩蓉,70.8海洋媒體實驗室科普專員甘少敏,醫學院輔導員許麗婷,海洋與地球學院第八屆研究生會執行主席林思彤以及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2017級本科生陳怡然等擔任評委。同時還邀請了24名入圍決賽的選手親友組成大眾評審團。
大賽共設平面設計組、手工創作組和海洋應用組三個組別,自比賽消息一發布即吸引了全校各學院同學的關注,共有來自15個學院的47個團隊(個人)參賽,共收到作品50余件。經過初賽的選拔,來自海洋與地球學院、醫學院、藥學院、海外教育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等8個學院的24件作品成功晉級決賽。決賽作品以PPT、視頻或實物等形式展示,最終成績由專業評審(占比80%)和大眾評審(占比20%)兩個部分組成。
參賽隊伍盡展才華、各出奇招,他們或贊嘆海洋的壯闊,或關注海洋環保,或致力于海洋科普,或立足科技創新。決賽作品主題突出、內容豐富,既有濃厚的藝術氣息,也有著十足的創意感,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同學們對于海洋文化的熱愛、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和對于科技創新創意的解讀。海洋與地球學院2019級碩士生呂文菁組創作的《乘風破浪的龜龜子》憑借生動的科普視頻,從海龜的種類、生活習性以及生存現況等方面進行精彩的呈現,最終獲平面設計組一等獎。信息學院2019級本科生林韡騫等同學將海洋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進行藝術融合,創作的“海洋之心日歷”讓觀眾眼前一亮,憑借作品的藝術性以及實用性獲手工創作組一等獎。能源學院2019級碩士劉暢等同學創作的新型納米水下發電機以新穎的原理和方法征服了在場的評委,獲海洋應用組一等獎。比賽期間的抽獎和答題環節寓教于樂,互動性強,更加激發了在場同學們對海洋的興趣。比賽最終評選出一等獎(藍鯨獎)3項,二等獎(海豚獎)4項,三等獎(企鵝獎)6項,優秀獎11項。此外,比賽還通過微信平臺發起投票,評選出了“最佳人氣獎”5項。
本次大賽旨在更好地傳承和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也讓學生進一步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提升對美的感悟力。海洋與地球學院將繼續發揮這一賽事平臺的作用,全面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意活力,助力海洋學科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也引領同學們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弘揚科學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為人類認識、保護、開發海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