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01/18
來源: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
瀏覽:次
你見過最大的鮑魚長什么樣?
是這樣的?
還是這樣的?
那你可知
廈大科研團隊培育的“綠盤鮑”
重達一斤多
一個手掌都握不住
堪稱國產鮑魚中的“鮑王”!
2020中國農業農村
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產品
近日,這個由我校海洋與地球學院柯才煥教授團隊培育的國家級水產新品種“綠盤鮑”入選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產品。
作為本年度唯一入選的水產類新產品,綠盤鮑的產業效益和經濟效益,獲得了蓋章認可——“綠盤鮑新品種催生出一條全新的國產大規格精品鮑產業鏈,解決了鮑產品單一和量增價低問題,有力推動了我國鮑魚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那么,為什么這只鮑魚能獲嘉獎呢?
一起來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誰能抵擋美食?
跨越珍饈美譽的歷史長河,從兩漢三國、到宋元明清,南至廣東、北抵渤海,古時人們對鮑這一味食材的偏愛使其成為“海產八珍之首”,并將其推入高端食材的行列。
用綠盤鮑制成的鮑美食
雖然中國的鮑魚產業發展迅猛,但國內鮑魚產業仍面臨著產品規格小、同質化現象嚴重、產業國際競爭力弱的困境:國內養殖鮑魚規格小、產品單一且在市場上處于中低端,高價值的大規格鮑魚市場長期被國外進口的野生鮑占據。
簡而言之,市場需要!
來自科研智慧的強大助力
其實,早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開始,柯才煥教授便帶領科研項目團隊著力開展鮑魚的生物學與育種研究。
人們不太常見到的實驗室場景:育苗
在隨后的二十幾年時間里,科研團隊急市場所需,經過無數次的科研試驗、克服了種種困難,終于培育出了國審認可的3個鮑魚新品種“東優1號”、“西盤鮑”、“綠盤鮑”(全國僅4個)。
而最新獲得國家新品種認定的綠盤鮑具有耐高溫、生長快、規格大三大特點,使得養殖鮑魚度夏成活率提高20%以上、產量提高2倍、產值提高3倍。2019年5月份,于福建省養殖的一只重達702克的綠盤鮑,在珠海舉辦的“尋找中國最大鮑魚”活動中一舉奪得了“鮑王”的美名。
這只綠盤鮑重702克,不愧“鮑王”之名
科研團隊主力之一、海洋與地球學院游偉偉教授在得知綠盤鮑獲評“十大農業新產品”時,在朋友圈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育種是一種修行。所謂十年磨一劍,13年前剛開始綠盤鮑研究時的場景仿佛還在昨天,然后一代代研究生的熬夜努力,經過11年研發才剛摸透這只鮑魚的一點點脾氣。”
科研團隊成員在朋友圈刷屏祝賀
廈大智造,給力!
立足科學研究,科研團隊長期以來與產業保持密切互動,并積極搭建平臺,促進行業內的交流合作,凝聚合力促發展。
養殖戶們很看好綠盤鮑新品種的發展
為實現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科研團隊還通過校企合作帶動中國的鮑魚養殖業踏上從規模數量增長為主、到質量效益提升為主的產業轉型之路,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鮑魚產業的發展。
產業崛起背景之下,業界開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鮑魚看中國,中國鮑魚看福建。”
這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養鮑大國。2019年的鮑魚養殖產量高達18.03萬噸,占全球的87%;而福建是中國鮑魚的主產區,2019年產量達14.40萬噸,產量占全國近80%,年產值超200億元。
解密小小鮑魚,宛如探索棋局
柯才煥教授表示:“過去十幾年,從陸基養殖到海區吊養,從北鮑南養馴化到南鮑北上度夏,許多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促成了鮑魚品種的不斷迭代,使得中國的鮑魚養殖技術走向世界前沿。我們對中國鮑魚養殖產業應抱有自信。”
文:沈雅威、陳睿彤
圖:廈門大學海洋底棲生物學實驗室、人民網
排版:陳睿彤
責編:黃偉彬、張夏
廈門大學黨委宣傳部出品